河滿子(秋怨)
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yuǎn)水登臨。
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黃葉無風(fēng)自落,秋云不雨長陰。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注釋
滿眼是秋天蕭條景象,黃葉零星飄落,天不下雨卻是陰沉沉的,讓人心情憂郁。天若有情感也會和凡人一樣為情所困而變老,幽幽的恨意總是那以消除。憂郁的想起我們以前高興的情景,等我一覺醒來,再到哪里去尋找呢。
河滿子(秋怨)問答
問:《河滿子(秋怨)》的作者是誰?
答:河滿子(秋怨)的作者是孫洙
問:河滿子(秋怨)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河滿子(秋怨)是宋代的作品
問:河滿子(秋怨)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馀音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馀音 出自 宋代孫洙的《河滿子(秋怨)》
問: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馀音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馀音 的下一句是 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yuǎn)水登臨。
問:出自孫洙的名句有哪些?
答:孫洙名句大全
河滿子(秋怨)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秋夜送別友人的詞,是一首集合多種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詞。詞雖欠含蓄,但天然絕妙。詞的上片重在寫景,下片由景入情。全詞對友感情真摯,和友離別充滿了惆悵之情。上片以情寫景,情景交融。下片由秋景來抒情,不忍和朋友離別。
“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余音”:惆悵底想著人生如浮云,來去匆匆之情景,聽見琴瑟之音也是滿耳凄涼。
“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yuǎn)水登臨”:和朋友之情非常深厚,怨恨朋友之間的離別,在分別之際,一起登上青山眺望河水。
“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眼看著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靜靜的夜里傳來了零星的聲音。
“黃葉無風(fēng)自落,秋云不雨長陰”:滿眼是秋天蕭條景象,黃葉零星飄落,天不下雨卻是陰沉沉的,讓人心情憂郁。
“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歷來詩人常引用的詩句,出自于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歌曰:“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睂懙帽星校腥擞壬?。此詞也是送客,悲悲切切之情一爐無遺。上天若有和我一樣的感情,也會有我這樣的情感衰落,和朋友分別,飄飄蕩蕩的隱隱之恨,怎么能禁得住啊。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憂郁的想起我們以前高興的情景,等我一覺醒來,再到哪里去尋找呢?
上片“悵惘浮生急景”,一“浮”一“急”,鋪墊了下文的感情色彩?!皩毶嘁簟保魬?yīng)了“凄涼”二字。通篇兩處“悵”字,盡顯愴情,而上片尤以末句“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睘槊?。下片中“黃葉無風(fēng)自落,秋云不雨常陰”可謂千古佳句。以兩種自然景物的變化不僅顯出秋天的悲愴之情,“自”字,更寫出了悲傷的不由自主。末句“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笨珊魬?yīng)首句“浮生急景”,將一生的悲歡離合演繹得如一幕幕場景,仿佛夢幻的片段浮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一個“覺來”后的空蕩,將“惆悵”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
- 初夏別墅池館春方謝,連朝雨似煙。亂荷藏睡鷺,繁木集嘶蟬。地僻觀書樂,心清得句玄。野僧時過我,攜手弄云泉。
- 赴調(diào)編政黃堂碧鸛衣,遠(yuǎn)餐周粟位猶卑。人推東魯丘園秀,吏得西京法令師。驪駕路長云拂蓋,鵠歌亭曉桂凝卮。上書自薦時非晚,囊牘三千正集帷。
- 慈孝寺餞子敦席上奉同孔經(jīng)父八韻日永知槐夏,云黃喜麥秋。同朝國士集,賜沐吏功休。只園冠蓋地,清與耳目謀。晴云浮茗椀,飛雹落文楸。一客眾主人,醉此顧虎頭?;㈩^持龍節(jié),挑河使東流。厥田惟上上,桑麻十?dāng)?shù)州。計功不汗馬,可致萬戶侯。
- 答贈劉交代二首番上松扶塞,逢迎桔柏碕。高風(fēng)挹元佑,遺事說開禧。丹鳳崗頭咮,蒼龍洞口漦。秋光無限好,管勾費新詩。
- 陪韋中丞宴扈都頭花園(一作楚州宴花樓)門下煙橫載酒船,謝家攜客醉華筵。尋花偶坐將軍樹,飲水方重刺史天。幾曲艷歌春色里,斷行高鳥暮云邊。分明聽得輿人語,愿及行春更一年。
- 瑤華(分韻得作字,戲虞宜興)秋風(fēng)采石,羽扇揮兵,認(rèn)紫騮飛躍。江蘺塞草,應(yīng)笑春、空鎖凌煙高閣。胡歌奏隴,問鐃鼓、新詞誰作。有秀蓀、來染吳香,瘦馬青芻南陌。冰澌細(xì)響長橋,蕩波底蛟腥,不涴霜鍔。烏絲醉墨,紅袖暖、十里湖山行樂。老仙何處,算洞府、光陰如昨。想地寬、多種桃花,艷錦東風(fēng)成幄。
- 趙待制挽詞詩近劉賓客,手追歐率更。雙旌古良吏,萬卷老書生。世諦浮云薄,生緣曉夢驚。吁嗟東向議,何日遂施行。
- 山中寄外山中白日暗,霏霏云雨動。信此非巫山,安能入郎夢。
- 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標(biāo)簽:寫人內(nèi)翰執(zhí)事:洵布衣窮居,嘗竊有嘆,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故賢人君子之處于世,合必離,離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為樞密副使,執(zhí)事與余公、蔡公為諫官,尹公馳騁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fā)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魯無用之身,不足以自奮于其間,退而養(yǎng)其心,幸其道之將成,而可以復(fù)見于當(dāng)世之賢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執(zhí)事與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勢,奔走于小官。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嘆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復(fù)足以為榮也。既復(fù)自思,念往者眾君子之進(jìn)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今之世無復(fù)有善人也,則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姑養(yǎng)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傷?退而處十年,雖未敢自謂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與曩者異。而余公適亦有成功于南方,執(zhí)事與蔡公復(fù)相繼登于朝,富公復(fù)自外入為宰相,其勢將復(fù)合為一。喜且自賀,以為道既已粗成,而果將有以發(fā)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愛悅之而不得見之者,蓋有六人焉,今將往見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則又為之潸然出涕以悲。嗚呼,二人者不可復(fù)見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猶有四人也,則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則又汲汲欲一識其面,以發(fā)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為天子之宰相,遠(yuǎn)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遠(yuǎn)者又在萬里外,獨執(zhí)事在朝廷間,而其位差不甚貴,可以叫呼扳援而聞之以言。而饑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執(zhí)事之庭。夫以慕望愛悅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見,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則四人之中,非其勢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執(zhí)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竊自以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執(zhí)事之文,紆余委備,往復(fù)百折,而條達(dá)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tài)。此三者,皆斷然自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長,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讓,有執(zhí)事之態(tài)。陸贄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當(dāng),有執(zhí)事之實;而執(zhí)事之才,又自有過人者。蓋執(zhí)事之文,非孟子、韓子之文,而歐陽子之文也。夫樂道人之善而不為諂者,以其人誠足以當(dāng)之也;彼不知者,則以為譽人以求其悅己也。夫譽人以求其悅己,洵亦不為也;而其所以道執(zhí)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執(zhí)事之知其知我也?! ‰m然,執(zhí)事之名,滿于天下,雖不見其文,而固已知有歐陽子矣。而洵也不幸,墮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zhí)事,將使執(zhí)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學(xué),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時復(fù)內(nèi)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shù)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dāng)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然猶未敢以為是也。近所為《洪范論》《史論》凡七篇,執(zhí)事觀其如何?嘻!區(qū)區(qū)而自言,不知者又將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惟執(zhí)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 題蛻龍洞白茆洞西南酒十里嶺之酒巔,靈冢酒巋然洞隱仙。門辟神扃低視井,柱生一竊仰瞻天。甕中春酒今朝釀,洞內(nèi)仙賓昔日賢。路阻山高難可到,茆君職守幾千年。白茆職此不知年,井竇回環(huán)會飲仙。遺跡空存春酒甕,通天靈竊尚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