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袢ā⒅苁?,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p>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1*1國1-1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裢踔匦∶褙?,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p>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ナ?,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翻譯和注釋
譯文
司馬說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行了一場爭論。司馬說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鼻鼗萃跽f:“請你們說說各自的見解,讓我聽聽。”
張儀回答說:“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轅、緱氏兩個隘我,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道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道下,道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如今,蜀國是西邊偏僻(落后)的國家,戎狄為首領。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錯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F(xiàn)在的三川地區(qū)和周王室,正是整個道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yè)遠了?!?br /> 司馬說說:“不對。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想使國家富庶,一定要擴大他的領地,想使軍隊強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業(yè)的一定要廣布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么,王業(yè)就會隨之實現(xiàn)了?!F(xiàn)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又望大王先從容易辦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因此,奪錯了蜀國,但道下人不認為我們暴虐;錯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xiàn)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道子,脅迫周道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道下人都不又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請允許我講明這個緣故:周王室,現(xiàn)在還是道下的宗室;韓國,是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道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么,兩國一定會聯(lián)合起來,共同采錯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br /> 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苯Y果,出兵進攻蜀國。十月奪錯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派遣陳莊去輔佐蜀侯。蜀國歸附以后,秦國就更加強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
注釋
司馬說:秦將,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亂。
張儀:魏國貴族后代,戰(zhàn)國時著名縱橫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為秦相,曾以連橫政策游說各國,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下兵:出兵。三川:指當時韓國境內黃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經的地區(qū),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靈寶市東部一帶。
轘(huan,二聲)轅、緱(gōu)氏:當時的兩個軍事要地。
二周:指戰(zhàn)國時周室分裂而成的兩個小國東周、西周。東周都城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
戎狄:古代對西部落后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
有桀紂之亂:以夏桀商紂之亂喻指巴蜀之亂。當時蜀王封其弟于漢中,號苴侯。苴與巴國交好,而巴與蜀為敵國。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陳莊: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司馬錯論伐蜀問答
問:《司馬錯論伐蜀》的作者是誰?
答:司馬錯論伐蜀的作者是佚名
問:司馬錯論伐蜀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司馬錯論伐蜀是先秦的作品
問:司馬錯論伐蜀是什么體裁?
答:文言文
問: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出自 先秦佚名的《司馬錯論伐蜀》
問: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的下一句是 ”王曰:“請聞其說。
問: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
答:佚名名句大全
司馬錯論伐蜀賞析
這是記敘戰(zhàn)國時秦國關于外交軍事的一交論爭,是秦惠王進行軍事擴張,推進王業(yè)的軍事論辯。秦相張儀主張伐韓,秦將司馬錯主張伐蜀,二人針鋒相對,各陳己見。
文章先列張儀的觀點。首先,張儀認為伐韓可分三步:第一,親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緱氏山的出口,擋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牽制韓軍,秦軍乘機直逼二周郊外,聲討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權的九鼎寶器;第三,擁九鼎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王業(yè)。其次,張儀駁司馬錯伐蜀之論。認為蜀地偏遠,勞師乏眾,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創(chuàng)建王業(yè)的關鍵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離成功之業(yè)太遠,不宜采用。
針對張儀之論,司馬錯斬釘截鐵地用“不然”二字進行反駁,然后也分三步論證伐蜀的理由。第一,從宏觀上提出建立王業(yè)的三條件,即地廣物豐,兵強民富,博德廣施。而秦地小民貧,尚不具備成就王業(yè)的條件,宜從易處著手,增強國力;第二,蜀有桀,紂之亂,易攻易伐,用兵不傷眾,取其地可廣域富民,道義上還可獲得禁暴平亂之名,一舉數(shù)得,既有利又師出有名,不會引起諸侯國的反對;第三,伐韓不可行。伐韓未必有利,又有挾天子的惡名,勢必迫使各諸侯國聯(lián)合抗秦,使秦處于危險的境地,故伐蜀是為上策。
兩人觀點迥異,但從論辯中可看出:張儀的主張多主觀唯心的空想,諸如魏,韓是否同秦國友善,是否愿出兵牽制韓軍;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國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馬錯是從實際出發(fā),知己知彼,提出積極穩(wěn)妥的辦法,既能發(fā)展壯大自己,又能在輿論上站住腳。
- 秋夜中秋愛親友,欲別有勝愁。此去無多日,羈情可奈秋。山寒猶碧樹,水落正滄洲。莫道非吾土,今冬尚此留。
- 別徐運使風聲富貴每多偏,造物于公獨俾全。笑我效顰忘露丑,不知學步返難前。侏儒自合奉囊粟,衛(wèi)尉何曾直一錢。我地有饑能任恥,熟聞高義薄云天。
- 寄沈菊山八十乾淳老,生涯半子虛。久無朝士饋,空有故人書。詩道窮方進,塵緣老盡除。茫茫天壤闊,誰復是知予。
- 對淮南詔獄二首一室如懸磬,人音盡不聞。老兵隨臥起,漂母給朝曛。樊雉思秋野,鞲鷹望暮云。念歸忘食事,日減臂環(huán)分。
- 昭君辭我本良家子。充選入椒庭。不蒙女史進。更失畫師情。蛾眉非本質。蟬鬢改真形。專由妾命薄。誤使君恩輕。啼沾渭橋路。嘆別長安城。夜依寒草宿。朝逐轉蓬征。卻望關山逈。前瞻沙漠平。胡風帶秋月。嘶馬雜笳聲。毛裘易羅綺。氈帳代金屏。自知蓮臉歇。羞看菱鏡明。釵落終應棄。髻解不須縈。何用單于重。詎假閼氏名。駃騠聊強食。筒酒未能傾。心隨故鄉(xiāng)斷。愁逐塞云生。漢宮如有憶。為視旄頭星。
- 送裴御史赴湖南關門鳥道中,飛傳復乘驄。暮雪離秦甸,春云入楚宮。平蕪天共闊,積水地多空。使府懸帆去,能消幾日風。
- 絕句九首老去不禁茶力悍,兩甌破盡五更眠。月團三百真魔物,欲乞當壚當酒錢。
- 入北昭慶寺兩岸芙蓉雨洗妝,愁將紅淚照銀塘。抬頭不起珠璣重,柳外西風特地狂。
-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標簽:戰(zhàn)爭兵火有余燼,貧村才數(shù)家。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 漁家傲云外賓鴻聲漸杳。羈人聽罷如嘗蓼。我對清尊時復倒。風露早。黃雞果是能催曉。蓮褪殘紅涼乍到。水天一色供游眺。短笛悲秋知音少。吹別調。新翻商意漁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