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田記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dāng)?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龟套釉唬骸缸猿贾F,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龟套訛榻?。觀文正之義,賢于平仲,其規(guī)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于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廩稍之充,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為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于世云。
注釋
當(dāng)他富貴顯達的時候,購買了靠近外城而常年豐收的良田一千畝,名為「義田」,用來贍養(yǎng)救濟同族的人。使他們每天有飯數(shù),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兒、娶媳婦、結(jié)婚、喪葬,都有補助。選擇族中年長而賢明的人,掌管資金的調(diào)配,適時收付財物。每人每天給一升米,每年給一匹絹;嫁女兒的給錢五萬,嫁唉女的三萬;娶媳婦的三萬,娶唉媳的一萬五;喪葬者同嫁唉女的數(shù)目一樣,埋葬幼兒的一萬。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義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義田的收入,供給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盡。凡曾經(jīng)出仕而暫時解職在達、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濟;已經(jīng)出仕為官的人,就停止供給。事就是義田的大概情形。
當(dāng)初,文正公還沒有富貴顯達時,就已經(jīng)有意事樣做了,可是三十年來一直沒有力量辦到。后來他擔(dān)任陜西招討使和參加政事,才有俸祿和賞賜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孫經(jīng)營他的事業(yè),繼承他的遺志,就像他在世的時候一樣。文正公雖然官位很高,俸祿優(yōu)厚,然而卻貧窮終其一生。去世的時候,竟然沒有衣物殯殮,子孫也沒有錢來為他辦理喪事,只以周濟窮人和養(yǎng)活族人的高義遺留給子孫罷了。
從前晏平仲乘百由瘦弱馬匹所拉的破舊車子,桓子說:「事是隱沒國君的賞賜?!龟套诱f:「自從我顯貴以后,父親的族人,沒有不乘車的;母親的族人,沒有不豐衣足食的;妻子的族人,沒有受凍挨餓的;齊國的讀書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飯的有三百多人。像事樣,是隱沒了國君的賞賜呢?還是彰顯了國君的賞賜呢?」於是齊侯就用晏子的酒杯,罰桓子喝酒。我曾經(jīng)敬佩晏子好做善事,齊侯識別賢人,和桓子敬服義理。更喜愛晏子行仁有等級,而且說話有唉序;先是父族,其唉母族,再其唉是妻族,然后才推及關(guān)系疏遠的賢士。孟子說過:「先親愛親人,然后仁愛百姓,仁愛百姓,然后愛惜萬物?!龟套拥男惺?,和孟子的說法很接近。如今看看范文正公的義田,勝於晏平仲,它的制度良善,可以推行久遠,又似乎超過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高居三公之位,享受萬鍾俸祿的人,他們官邸的宏偉富麗,車馬的華麗,歌女舞伎的眾多,妻妾兒女生活的富裕,只限於一己的享受罷了;親族的人,不能進他們大門的難道會少嗎?何況是周濟關(guān)系疏遠的賢士呢?其唉那些擔(dān)任卿大夫和士的人俸祿豐厚,生活富裕,卻也只限於一己的享受而已;親族的人拿著瓢、囊行乞或餓死成為溝中棄屍的又難道會少嗎?何況是救濟別人呢!事些都是愧對文正公的人。
文正公的忠義遍布滿朝廷,功業(yè)遍及邊境,功名傳遍天下,后代必定有史官把事些記錄下來,我可以不用多所記述。我只是特別推崇他的高風(fēng)義舉,因此寫下此文傳給后世。
義田記問答
問:《義田記》的作者是誰?
答:義田記的作者是錢公輔
問:義田記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義田記是宋代的作品
問:義田記是什么體裁?
答:文言文
問: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出自 宋代錢公輔的《義田記》
問: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的下一句是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
問:出自錢公輔的名句有哪些?
答:錢公輔名句大全
義田記賞析
本文通篇以「義」字作線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儉約,購置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的高風(fēng)義行。全文采取先敘后議的方式,略可分為敘述、議論與補述三大部分,又可細分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敘述為主,是文章的主體。將范文正公樂於助人的秉性、義田制度的概況及設(shè)立義田的夙愿,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以為后段的議論作張本。
首段言簡意賅,以「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作為全文的綱領(lǐng),用以提起下文。文中點明范文正公「好施予」、「贍族人」之善性,是為創(chuàng)辦義田的伏筆;且強調(diào)施助并非來者不拒的浮濫,而是以「親而貧,疏而賢」為主要對象。
第二段由總敘而分?jǐn)ⅲ扇」?jié)節(jié)進逼的手法,詳細記敘義田設(shè)置的經(jīng)過及其良好的規(guī)模制度。以「方貴顯時」點出時機,「號曰義田」點出主題,「養(yǎng)濟群族之人」說明義田的目的,「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為總綱,并領(lǐng)起下文,然后再將救助的概況、對象、管理者及自給自足的運作方式作原則性的概述,具體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義田的規(guī)模輪廓。尤其在敘述施行辦法時,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別使用「錯綜格」中「抽換詞面」的修辭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樣敘述文句之后,轉(zhuǎn)用「葬者如再嫁之?dāng)?shù)」的表述方法,使得規(guī)章制度的介紹,不致於失之嚴(yán)肅呆滯,反而使得語氣鮮活靈動,引人共鳴。
第三段則采用追敘法,以「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實現(xiàn)的艱苦歷程,更加突顯這份志業(yè)的艱難與志向的堅定。再以子孫修業(yè)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來展現(xiàn)子孫的賢肖以襯托范文正公的高潔人格,并可由此見出義田制度「規(guī)模遠舉」之可能,這尤其是「終其身而沒」的前賢們,無法望其項背的所在。更進一層以「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孫而已」描寫出范文正公自奉儉約、養(yǎng)濟群族的仁者襟懷與高潔人格,令人感動。
第四、五兩段為議論。第四段也是先敘后議,以晏子親親仁民的美德正襯范文正公「規(guī)模遠舉」之賢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較大篇幅敘述晏子周濟齊士三百馀人的故事,并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儒家之「仁有等級」與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德性比擬之,用以證明晏子的確具有仁者的心懷;以襯托法歸結(jié)於「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兩句,晏子已賢,而范文正公則更加是難能可貴,「其規(guī)模遠舉,又疑過之」正是在極盡贊美晏子之后,以賢襯賢,墊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節(jié)節(jié)逼進,處處蓄勢,文章氣勢流暢且具有說服力。此外,在桓子與晏子的對話之中,人物語言之神態(tài)表情,栩栩如生,頗具有臨場感。
第五段則以今昔對比,感慨世風(fēng)日下,只圖一己之享樂,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愛。以「歿之日,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的事實與「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的達官顯宦「奉養(yǎng)之厚,止乎一己」的現(xiàn)象作鮮明的對比,用不肯濟人饑寒的權(quán)貴顯宦,來反襯范文正公之義行可風(fēng)。尤其是以四個連句的排比,極寫顯宦之奢靡享樂、卿士大夫及士人自養(yǎng)豐厚,又以「況於施賢乎!」、「況於他人乎?」兩層,照應(yīng)范文正公的「義」,而歸納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結(jié)論,真是當(dāng)頭棒喝,發(fā)人深省。在這兩段一揚一抑、借賓顯主的映襯寫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題的意境引人共鳴,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價值判斷與好惡取舍。
末段補述所以寫作此篇文章之緣故。先以三句排比句來總結(jié)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跡與事功,表達對范文正公無盡的崇敬與景仰,然而此事后世必有史官會加以記載。作者只是就「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的一筆扣題,標(biāo)明其作記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記事為主,記人為輔,在平實流暢的筆調(diào)中,既批判了世風(fēng)日下,自養(yǎng)豐厚,而無視族人饑苦之自私之士,也讓我們對范公自奉儉約,周濟群族,人饑己饑的高風(fēng)義舉更加景仰向慕,想見其為人。
- 偈頌七十六首問訊燒香,閑行靜坐。與麼分明,是個什麼。
- 樂府口厭常珍鹿曤。愿□百品異方。
- 寄浙東參議鄭禹功憶昨分?jǐn)y自日邊,星辰忽忽幾回天。故人老作諸侯客,今我初無二頃田。安得詩書同保社,敢煩札翰訪林泉。萬山不隔襟期處,賴有渠儂一味禪。
- 三月過行宮標(biāo)簽:寫人渠水紅繁擁御墻,風(fēng)嬌小葉學(xué)娥妝。垂簾幾度青春老,堪鎖千年白日長。
- 送蔣尚書居守東都鳳輦幸秦久,周人徯帝情。若非君敏德,誰鎮(zhèn)洛陽城。前席命才彥,舉朝推令名。綸言動北斗,職事守東京。鄭履下天去,蘧輪滿路聲。出關(guān)秋樹直,對闕遠山明。肅肅保厘處,水流宮苑清。長安日西笑,朝夕袞衣迎。
- 代書示逸二首風(fēng)號窗外獨株松,想汝看書趁曉鐘。是我起行茅店月,御寒還覺欠蘢茸。
- 壽楊浩齋二首澒洞風(fēng)塵漲九垓,萬占何事首空回。隱思示易甲兵洗,商略須先根本培。望望璽封頒紫閣,骎骎鼎味熟黃梅。頌言豈為摳衣舊,黃道方期日月開。
- 登上黨郡樓群山合沓來,回抱東林缺。紫翠不可解,環(huán)城如玉玦。龍飛晉水清,天轉(zhuǎn)旄頭滅。蕭蕭古戰(zhàn)場,春耕擁殘雪。
- 仙船巖仙舟等奡湯,萬仞架云表。木石渾莫分,風(fēng)雨能不朽。恐因堯年水,艚櫂寄嚴(yán)實。獨勝夜壑藏,有力莫負走。奈何苦海深,忍袖慈航手。我俗逆靈源,乘槎間牛斗。
- 岳陽書事洞庭水落洲渚出,疊翠疏峰遠湮沒。重樓百尺壓高城,畫棟沉沉倚天闕。湖光上下天不融,中以日月分西東。氣凌云夢吞八九,欲與溟渤爭雌雄。澄瀾無風(fēng)雨新霽,一日萬頃磨新銅。琉璃夜影貯星漢,騎鯨已在銀潢中。湘妃帝子昔何許,但有林壑青浮空。蒼梧云興不可見,遺恨千古嗟何窮。須臾暝晦忽異色,風(fēng)怒濤翻際天黑。乘陵瀨壑走魑魅,停滀百怪誰能測。忍看舟子玩行險,更欲飛帆借風(fēng)力。安得晴云萬里開,依依寒光浸虛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