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將軍的玉帳牙旗正處有利地位,國家危難的時刻應與皇帝分憂。
雖然已像竇融從關右奏上戰(zhàn)表,還應效法陶侃率大軍進駐石頭。
哪能有蛟龍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沒有鷹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京城里日夜號哭不分人世陰間,宮內何時能抹干眼淚恢復自由。
注釋
玉帳牙旗:指出征時主帥的營帳大旗。得上游:居于有利的軍事地理形勢。
安危:偏義復詞,這里偏用“?!绷x。須:應當。主君:指皇上。
竇融:東漢初人,任梁州牧。此處指代劉從諫上疏聲討宦官。
陶侃:東晉時荊州刺史,時蘇峻叛亂,陶侃被推為討伐蘇峻的盟主,后殺了蘇峻。石頭:石頭城,即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
蛟龍:比喻掌握天下大權的天子。愁:一作“曾”,一作“長”。
鷹隼:比喻猛將名臣。與:通“舉”。
幽顯:指陰間的鬼神和陽間的人。
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時候,系不定之詞。星關:天門,指宮廷,即皇帝住處。雪涕:指落淚。
重有感問答
問:《重有感》的作者是誰?
答:重有感的作者是李商隱
問:重有感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重有感是唐代的作品
問:重有感是什么體裁?
答:七律
問: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出自 唐代李商隱的《重有感》
問: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的下一句是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問:出自李商隱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商隱名句大全
重有感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五四〇。作者在寫此詩不久前已就甘露之變寫過《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題為“重有感”。這種標題,類似無題。
首句“玉帳牙旗”,是說劉從諫握有重兵,為一方雄藩。昭義鎮(zhèn)轄澤、潞等州,靠近京城長安,軍事上據有極便利的形勢,所以說“得上游”。這句重筆渲染,顯示劉的實力雄厚,條件優(yōu)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亂的條件,以逼出下句,點明正意: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作為一方雄藩理應與君主共憂患。句中“須”字極見用意,強調的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改用“誓”字,就變成純粹贊賞了?!绊殹弊指呶萁?,下面的“宜”“豈有”“更無”等才字字有根。
頷聯(lián)用了兩個典故。東漢初涼州牧竇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討西北軍閥隗囂,便整頓兵馬,上疏請示出師伐囂日期。這里用來指劉從諫上表聲討宦官。東晉陶侃任荊州刺史時,蘇峻叛亂,京城建康危險。侃被討蘇諸軍推為盟主,領兵直抵石頭城下,斬蘇峻。這里用來表達對劉從諫進軍平亂的期望。一聯(lián)中迭用兩件性質相類的事,同指一人,本來極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運用時各有意義上的側重(分別切上表與進軍),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與對句中用“已”“宜”兩個虛字銜連相應,這就不僅切合劉從諫雖上表聲言“清君側”,卻并未付諸行動的情況,而且將作者對劉既有所贊嘆、又有所不滿,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復雜感情準確而細密地表現(xiàn)出來。不說“將次”,而說“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對劉的“誓以死清君側”的聲言并不抱過于樂觀的看法?!耙恕弊种杏泄膭?、有敦促,也隱含著輕微的批評和譴責。
頸聯(lián)中用了兩個比喻。“蛟龍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權力和自由。“鷹隼與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將奮起反擊宦官。(《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隼之逐鳥雀也。”鷹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應出現(xiàn)的,然而卻是已成的事實,所以用“豈有”表達強烈的義憤,和對這種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龍失水”的情況下理應出現(xiàn)卻竟未出現(xiàn)的局面,所以用“更無(根本沒有)”表達深切的憂恨和強烈的失望。與上面的“須共”“宜次”聯(lián)系起來,還不難體味出其中隱含著對徒有空言而無實際行動、能為“鷹隼”而竟未為“鷹隼”者的不滿與失望。
末聯(lián)緊承第六句。正因為“更無鷹隼與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晝夜人號鬼哭,一片悲慘恐怖氣氛?!霸缤硇顷P雪涕收?”兩句所表達的是對國家命運憂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為政治抒情詩的題目,創(chuàng)自杜甫。李商隱這首詩,不但承繼了杜甫關注國家命運的精神和以律體反映時事、抒寫政治感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在風格的沉郁頓挫、用事的嚴密精切乃至虛字的錘煉照應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詩的風格,酷似杜甫的《諸將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這兩句詩的啟發(fā)。但比起他后期學杜的律詩(如《籌筆驛》《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這類作品就不免顯得精嚴厚重有余而縱橫變化不夠。
- 山中吟西風涼蕭蕭,雁過秋空高。時有巖桂發(fā),落葉飛長皋。
- 謝人惠貓頭筍長沙一月煨鞭筍,鸚鵡洲前人未知。走送煩公助湯餅,貓頭突兀想穿籬。
- 歐陽全真改秩得邑欲其循循為之無效余尤銓法如毛動見繩,通班歲許幾人登。銅章未有路能脫,鶴發(fā)不無機可乘。長策報君簪祓忌,短檠忘本簡編憎。相期循吏傳中事,循吏傳中無所稱。
- 鵲橋仙·呂使君餞會教來歌舞,接成桃李。盡是使君指似。如今裝就滿城春,忍便擁、雙旌歸去。鶯心巧囀,花心爭吐。無計可留君住。兩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樓望處。
- 古詩贈新城王貽上風輪持大地,擊揚為風謠。吹萬肇邃古,賡歌暢唐姚。朱弦泛漢魏,麗藻沿六朝。有唐盛詞賦,貞符匯元包。百靈聽驅使,萬象窮鎪雕。干燈咸一光,異曲皆同調。彼哉諓諓者,穿穴紛科條。初盛別中晚,畫地成狴牢。妙悟掠影響。指注窺厘毫。甕天醯雞覆,井月癡猿號。化為劣詩魔,飛精入府焦。窮老蔽蔀屋,不得瞻泬寥。正始日以遠,詞苑雜莠苗。獻吉才雄驁,學杜餔醨糟。仲默俊逸人,放言訾謝陶。考辭競嘈囋,懷響歸浮漂。江河久壅決,厬潏亦騰囂。幺弦取偏張,苦調搜啁噍。鳥空而鼠即,厥咎為詩妖。喪亂亦云朊,詩病不可瘳。譬彼膏盲疾,傳染非一朝。嗚呼杜與韓,萬古垂斗杓。北征南山詩,泰華爭岧峣。流傳到于今,不得免傲嘲。況乃唐后人,嗤點誰能跳。窮子抵尺壁,凍人裂復陶。熠耀點須彌,可為渠略標。昌黎笑群兒,少陵訶汝曹。嗟我老無力,掩耳任叫呶。王君起東海,七葉光漢貂。騏驥奮蹴踏,萬馬喑不驕。識字函雅故,審樂辨簫韶。落紙為歌詩,絳云卷青霄。自顧骨骼馬,創(chuàng)殘臥東郊。敢云老識路,昏忘慚招邀!河源出星海,東流日滔滔。誰跖巨靈掌,一手堙崩濤?古學尚根干,流俗沸螗蜩。偽體不別裁,何以親風騷?珠林既深深,玉河復迢迢。方當剪榛楛,未可榮蘭苕。瓦釜正雷鳴,君其信所操。勿以獨角麟,媲彼萬牛毛。伊余久歸佛,繙經守僧寮。棖觸為此詩,狂言放調刁。無乃禪病發(fā)?放筆自抑搔。起挑長明燈,懺除坐寒宵。
- 慧明王道士贈蜜黃精慧明道士別經年,肘后飛金秘不傳。崖密黃精分遺我,冰容或可覬飛仙。
- 亂后入洪州西山寂寂陰溪水漱苔,塵中將得苦吟來。東峰道士如相問,縣令而今不姓梅。
- 贈道人長在城中無定業(yè),賣丹磨鏡兩途貧。三山來往尋常事,不省曾驚市井人。
- 八月十三夜仲季二弟弄月亭對飲今宵端正月,故故向湖山。玉兔窺杯凸,冰娥怪鬢斑。詩情甪里逸,酒膽夏黃慳。興罷度橋處,天風松桂間。
- 九日四首從來醒醉不關渠,肯為籬邊問所須。冷笑淵明癡望眼,只堪把菊佩茱萸。
- 入夜偏相惱,挽先有底忙——— 楊萬里昌英叔門外小樹木犀早開
- 殺雞未肯邀季路,裹飯先須問子來——— 蘇軾次韻徐積
- 帆前見禹廟,枕底聞嚴灘——— 岑參送李翥游江外
- 江南仲冬天,紫蔗節(jié)如鞭。——— 呂渭狀江南·仲冬
- 雨落濕孤客,心驚比棲鳥——— 戴叔倫赴撫州對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階五首
-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謂實。——— 蘇軾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屬金山故作此
- 臺鏡晦舊暉,庭草滋深茸——— 孟郊有所思聯(lián)句
- 春深無處不春風,數樹桃花乃爾紅——— 陸游園中偶題
- 四時獨占,花溪信馬,蓮浦乘舟,菊綻霜嚴,雪殘梅塹——— 睢景臣【大石調】六國朝
- 流年欺鬢發(fā),搖落又關情——— 王炎過西侖莊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