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奉上祭品獻神靈,祭品有牛還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謀求安四方。偉大文王英名揚,配祀上天祭品享。我們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注釋
我:周武王自稱。將:捧。
享:獻祭品。
右:通“佑”,保佑。
儀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制度。
靖:平定,治理。
伊:語助詞。嘏(gǔ):福。一說通“假”,偉大。
既:盡。右:助。朱熹《詩集傳》則以為神靈“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饗(xiǎng):享用祭品。
夙夜:早晚,指勤政。
于時:于是。
我將問答
問:《我將》的作者是誰?
答:我將的作者是佚名
問:我將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我將是先秦的作品
問:我將是什么體裁?
答:詩經(jīng)·周頌·清廟之什
問: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出自 先秦佚名的《我將》
問: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的下一句是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問: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
答:佚名名句大全
我將賞析
《我將》是《大武》一成的歌詩?!洞笪洹吩饔谖渫醴ゼq成功告廟之時,當時只有三成?!兑葜軙な婪分幸灿杏涊d,武王班師回鎬京之四月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憲,告天宗上帝?!钡谒奶?,“甲寅,謁(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惫释鯂S《說勺舞象舞》一文推測,《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這六成可以分開來表演,還可以獨立表演,于是名稱也就隨之而不同。這一推測大約是正確的。
《大武》的樂曲早已失傳,雖有零星的資料,但終難具體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則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記錄,可以作大概的描繪。第一場,在經(jīng)過一番擂鼓之后,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干戚,山立不動。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陸續(xù)上場,長時間詠嘆后退場。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后,急于作戰(zhàn),而周武王以為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jīng)過商討終于罷兵的事實。第二場主演者扮姜太公,率眾舞者手持干戈,奮臂擊刺,猛烈頓足。他們一擊一刺,做四次重復,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隊闖犯敵陣進行挑戰(zhàn),武王率大軍進攻,迅速獲勝,威振中原。第三場眾舞者由面向北轉(zhuǎn)而向南,表示周師凱旋返回鎬京。第四場開始時,眾舞者混亂爭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眾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東方和南方發(fā)生叛亂,周、召二公率兵平亂的事實。第五場,眾舞者分成左右兩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動鈴鐸,鼓勵眾舞者前進,表示成王命周公鎮(zhèn)守東南,命召公鎮(zhèn)守西北。第六場,眾舞者恢復第一場的位置,作閱兵慶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動作,表示周公平亂以后,慶祝天下太平,各地諸侯尊崇周天子。
按傳統(tǒng)說法,《詩經(jīng)》是配樂舞的歌詞,即詩樂舞三位一體。王國維曾懷疑這一說法,但他撰《周大武樂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辭時還是按這一原則進行的,即認為《大武》六成有詩六篇。據(jù)《毛詩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說明,與《大武》有關的詩為《武》、《酌》,又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頌》曰:……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淙唬骸仌r繹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數(shù)語,提及《大武》中詩有《武》、《賚》、《桓》。這樣,六篇就確定了四篇。王國維又根據(jù)《周頌》末四篇的排列順序,認為《般》詩為其中一篇。又據(jù)《禮記·祭統(tǒng)》“舞莫重于《武宿夜》”一語,推斷還有一篇詩,其中有“宿夜”一詞,“宿夜”即“夙夜”,他認為《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當為《大武》之第一篇歌詩,以下依次為《武》、《酌》、《桓》、《賚》、《般》。后經(jīng)馮沅君、陸侃如,尤其是高亨的詳細考辨,斷定《大武》第一篇當為《我將》(詳見高亨《周代大武樂考釋》一文),并重新排列了后四成歌詩的次序。于是,《大武》六成的六篇詩的排列次序確定為:《我將》、《武》、《賚》、《般》、《酌》、《桓》?,F(xiàn)以高亨的排列次序為依據(jù),分別于各詩之下簡析之。
《我將》作為《大武》一成的歌詩。其舞蹈表現(xiàn)周武王觀兵于盟津的歷史事件,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出發(fā)前曾往畢地文王墓上舉行過祭祀。他這次出兵伐紂,是以文王為號召,自稱“太子發(fā)”,軍中載著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諸侯會師。所以這首詩原來蓋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禱詞,后來伐紂成功,又將該詩確定為《大武》一成的歌詩。《毛詩序》曰:“《我將》,祀文王于明堂也。”蓋《大武》之六篇詩,周代常單獨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該詩。
《我將》詩始言奉獻犧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據(jù)《樂記》,《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詩的首三句說的就是這事。次言繼承文王之遺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統(tǒng)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時代,伐犬戎,伐密須,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歿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業(yè),伐紂克商,追思文王創(chuàng)業(yè)之功,深覺當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種種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說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早日安定天下。對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遺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這就是該詩把祭祀文王和禱告上天合而為一的緣故。全詩自始至終,都用第一人稱的口氣,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親的神靈和上帝陳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語言質(zhì)樸,充滿敬畏之情。
- 送延平張生歸南溪問訊南溪水,韓張泛幾回。侍郎何處在,司業(yè)有孫來。
- 踏莎行素景將闌,黃花初笑。登高一望秋天杳。邀賓攜妓數(shù)能來,醉中贏得閑多少。佳氣氤氳,飛云縹緲。竹林更著清江繞。高歌屢舞莫催人,華筵直待華燈照。
- 廬山乘鸞不見李騰空,試與尋真訪故宮。黃葉堆邊覓行路,紫煙深處望仙蹤。眼高天近千山上,身共云棲一壑中。九疊屏風三疊水,更無詩句可形容。
- 滿江紅(再和)聊把芳尊,殷勤勸、斜陽休墜。吾老矣,難從仙客,采丹丘李。且趁風光一百五,園林尚有殘紅綴。更忉忉、百舌對般春,聲能美。鸞釵絆,游絲細。鴛袖惹,香塵膩。想?yún)羌г脚?,踏青才爾。爭似江南樗櫪社,俚歌聲拂行云里。又枝頭、梅子正酸時,鶯知未。
- 馬上重經(jīng)舊游六言:丙寅三月京師賦淺淺東流宛溪,當年罷酒分攜。認得橋邊楊柳,春風幾度鴉啼。
- 挽故和容州朝請?zhí)展?/a>嚼得菜根斷,詩寒骨更臞。愛民心雪白,報國鬢霜估。仕久衣長破,歸來屋亦無。全家寄僧舍,冰凍折吟須。
- 和袁州張守鹿鳴宴韻太守興賢極選掄,奏書飛上帝王閽。幾年霧隱南山豹,今日風摶北海鯤。得士不孤天子詔,贈行仍有古人言。向來勸駕應無此,且喜成周禮樂存。
- 初春漢中漾舟羊公花峴山下,花神女漢皋花曲。雪罷花冰復開,春潭千丈綠。輕舟恣來往,探玩無厭足。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傾杯魚鳥醉,聯(lián)句鶯花續(xù)。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 送詩友歸西湖詩到西湖漸逼真,便當於此老吟身。舉頭莫看王侯面,失腳恐為各釗人。千載留芳惟好句,百年得意總微塵。镵君姓字中興集,留伴梅花歲歲春。
- 高侍郎詩危冠高袖楚宮妝,獨步閑庭逐夜涼。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