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疊嶂,只能悵識遙望荊州。
我雖滿腹才華,可天下卻無人賞識,沒有您張丞相的擢升,恐怕我還寂寂無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終身難忘。
您遭不幸,被貶荊州,我也將追隨您,退出這污濁的官場。歸的田園。
南飛的大雁呀,你們振翅高飛,可是怎能將我的思緒傳與荊州的故人?
注釋
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張丞相:即張九齡。張九齡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貶為荊州大都督府獲史。
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慮的事?!冻o·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br />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南朝齊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獲江南岸。此處借指荊州。
舉世:普天下?!肚f子·逍遙游》:“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br />方將:將來,未來。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漢武帝徐樂諸才,備應(yīng)對之能,而雄猜多忌,豈獲晤言之適,不誣方將,庶必賢于今日爾?!鞭r(nóng)圃:種糧和種菜的人。晉張載《七哀詩》:“頹隴并墾發(fā),萌隸營農(nóng)圃?!?br />藝植:種植,耕種,栽植?!侗笔贰よF勒傳》:“近西邊者,頗為藝植,多牛而少馬?!崩锨饒@:終老于田園?!杜f唐書·劉黑闥傳》:“天下已平,樂在丘園為農(nóng)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
飛雁:一作“飛鳥”。飛:《全唐詩》校:“一作無?!?br />何由:怎能。南朝宋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
寄荊州張丞相問答
問:《寄荊州張丞相》的作者是誰?
答:寄荊州張丞相的作者是王維
問:寄荊州張丞相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寄荊州張丞相是唐代的作品
問:寄荊州張丞相是什么體裁?
答:五律
問: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出自 唐代王維的《寄荊州張丞相》
問: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的下一句是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問:出自王維的名句有哪些?
答:王維名句大全
寄荊州張丞相賞析
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為中書令,次年擢王維為右拾遺,是年王維三十五歲。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恩人。當(dāng)張九齡被貶荊州之后,舉朝之士但求自保,王維卻不避權(quán)貴,寫成此詩表達對張的知遇之恩。
- 清平樂羞蛾淺淺。秋水如刀剪。窗下無人自針線。不覺郎來身畔。相將攜手鴛幃。匆匆不許多時。耳畔告郎低語,共郎莫使人知。
- 酬楊比部員外暮宿琴堂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作王維)閑拂檐塵看,鳴琴候月彈。桃源迷漢姓,松徑有秦官。空谷歸人少,青山背日寒。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
- 接待洋銅汗羹,熱鐵丸飯。滴粒纏沾,通身腐爛。
- 書磨崖碑臣奸雖杜前朝失,國體終輕二子閑。不使忠嘉傳后世,只將詞翰許元顏。
- 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房景伯親見房太守,殷勤奉旨甘。那能不心愧,豈止是顏慚。
- 閒賦人生浮脆若風(fēng)煙,障簏操籌亦可憐。但得樽中長有酒,不須身后更留錢。
- 南樓懷古五首茫茫迂曲度平川,何處孤村近水邊。煙護劉琮殘壁壘,雨沉黃祖舊樓船。寒沙細(xì)擁菰蘆地,破隴斜耕苜蓿田。見說去年秋潦后,更無茅屋起炊煙。
- 買藥歌送楊山人華陰少年何所希,欲餌丹砂化骨飛。江南藥少淮南有,暫別胥門上京口。京口斜通江水流,斐回應(yīng)上青山頭。夜驚潮沒鸕鶿堰,朝看日出芙蓉樓。搖蕩春風(fēng)亂帆影,片云無數(shù)是揚州。揚州喧喧賣藥市,浮俗無由識仙子。河間姹女直千金,紫陽夫人服不死。吾于此道復(fù)何如,昨朝新得蓬萊書。
- 偈頌八十五首足不履地,頭不頂天。才識雙澗,便見雙泉。問有今古,答無正偏??嘁参磿裕?xì)嚼黃連。
- 刈獲后書事耄歲誰知困不蘇,每虞黠鬼笑狂圖。陶公老去但濁酒,管老歸來惟白襦。不逐兒童覓兼味,且隨鄰曲了殘租。細(xì)思自有欣然處,高謝人間九折途。
- 俯視塵寰,望飛來紫翠間——— 薛昂夫【雙調(diào)】殿前歡_春據(jù)危闌,
- 頻剔銀燈,別聽牙板,尚有龍膏堪續(xù)。——— 毛滂剔銀燈
- 又趁得、蕊露天香,春留建章花晚——— 吳文英宴清都(夾鐘羽,俗名中呂調(diào)餞榮王仲亨還京)
- 庭外幽花自開落,飛揚無處覓殘英——— 楊時春日五首
- 東風(fēng)向晚,鶯花有意,吹轉(zhuǎn)船頭。——— 高觀國眼兒媚
- 丹丘誰云遠(yuǎn),寓象得心期——— 張賈和太原山亭懷古詩
- 蟋蟀暮啾啾,光陰不少留——— 白居易新秋夜雨
- 閨中宛轉(zhuǎn)今若斯,誰能為報征人知——— 喬知之和李侍郎古意(一作古意和李侍郎嶠)
- 朔風(fēng)蕭蕭吹成旗,居人何如去人遠(yuǎn)——— 戴表元夜寒行
- 為推去后心,如受生前托——— 陳普勸考亭收文公書兼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