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注釋
譯文
鸛雀樓高高的在飛鳥之上,遠離塵世間。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籠罩著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釋
唐代河中府名勝,因經(jīng)常有鸛雀棲息,故得名,后被河水沖沒。
迥臨:高高的在上面。迥:常作遠或獨自的樣子解釋,此處應描寫高遠。
世塵:塵世。
平野:平坦開闊的原野。晁錯《言兵事書》: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斷山:陡峭的高山。杜甫《遠游》:云長出斷山。
登鸛雀樓問答
問:《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
答:登鸛雀樓的作者是暢當
問:登鸛雀樓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登鸛雀樓是唐代的作品
問:登鸛雀樓是什么體裁?
答:五絕
問: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出自 唐代暢當?shù)摹兜躯X雀樓》
問: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的下一句是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問:出自暢當?shù)拿溆心男?br>答:暢當名句大全
登鸛雀樓賞析
鸛雀樓:唐朝時建于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層樓,是當時的登臨勝地,后廢毀詩人的視角在前后兩聯(lián)發(fā)生了轉(zhuǎn)換,前一聯(lián)寫俯視所感,后一聯(lián)寫縱目所望。
后一聯(lián)以天垂四野、黃河奔向遠方山谷的壯闊景象,映襯出鸛雀樓的雄偉氣勢。
運用對偶,給人以工整勻稱的美感,這是本詩寫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
賞析這首詩的情感,主要應抓住“高出塵世間”這一句,詩人通過登高遠望,抒發(fā)了超俗脫塵、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王之渙的同題詩不僅寫出了在鸛雀樓上所望見的壯闊景象,而且包含著“登高才能望遠”這一人生哲理,境界顯得更加高遠。
一、景象描寫:暢當詩開篇寫樓的高峻?!板摹憋@其高遠,“臨”顯居高臨下之勢,“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寫登樓遠眺的四周景象,比較一般;王之渙詩景象壯闊,視野無窮。二、思想內(nèi)涵:暢當詩以自己視覺的居高臨下,表現(xiàn)了自己孤傲灑脫的情懷,也寫出遠離人世塵俗的意象。詩人在進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說,這首詩是詩人自身情懷的真實流露。王之渙詩,則在平常的寫景之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給人以奮發(fā)向上的激情。
鸛雀樓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西面,黃河中的一個小島上,高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水,為唐代登覽勝地。許多詩人都曾登臨賦詩。暢當這首詩在宋代曾獲很高評價,與王之渙同題名作并舉。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nèi)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倪其心)
此詩只有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中唐詩人。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nèi)容是進步的。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 思遠寄師厚馬蹄踐霜雪,不畏道路寒。游子重衣裘,慈母懸心肝。懸心幾千里,冉冉歲已殘。大河今漸涸,遠目常不乾。度雁朝夕聞,尺書寄亦難。愿同車輪復,勿比弦上丸。
- 送演教大師東游野客相知久,年來發(fā)漸華。衣冠從異教,言行似儒家。通塞隨天命。遨游遍海涯。武夷應有會,好去醉流霞。
- 和張紫微韻題清虛菴雞犬聲村市,煙霞古洞天。晨壇凝玉露,夜井浸珠躔。鳳翼團宸畫,龜趺負古鐫。于湖詩去后,今昔幾千篇。
- 軍中雜歌漁陽女兒美如花,春風樓上學琵琶。如今便死知無恨,不屬番家屬漢家。
- 自白門歸望定林有寄蹇驢愁石路,余亦倦躋攀。不見道人久,忽然芳歲殘。朝隨云暫出,暮與鳥爭還。杳杳青松壑,知公在兩間。
- 菩薩蠻(來夢)午庭栩栩花間蝶。翅添金粉穿瓊?cè)~。曾見羽衣黃?,幣_淡薄妝。醒來魂欲斷。摻摻芳英滿。夢里尚偷香。何堪秋夜長。
- 和人見贈四首新詩璀璨來蓬蓽,徑寸光搖白玉盤。二鹿已知煩細剪,一樽無乃輟余歡。
- 常州郡齋六首山亭側(cè)畔構(gòu)山房,便是耕云鉤月鄉(xiāng)。未達功名窮飲水,此生應不誤行藏。
- 楮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