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將五首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
韓公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yuǎn)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洛陽宮殿化為烽,休道秦關(guān)百二重。
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朝廷袞職雖多預(yù),天下軍儲不自供。
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nóng)。
回首扶桑銅柱標(biāo),冥冥氛祲未全銷。
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錫曾為大司馬,總?cè)纸圆迨讨絮酢?br>炎風(fēng)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
正憶往時嚴(yán)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
主恩前后三持節(jié),軍令分明數(shù)舉杯。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
注釋
全唐詩:卷230_4
姜葆夫、韋良成選注《常用古詩》
諸將五首問答
問:《諸將五首》的作者是誰?
答:諸將五首的作者是杜甫
問:諸將五首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諸將五首是唐代的作品
問:諸將五首是什么體裁?
答:七律
問: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guān)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guān) 出自 唐代杜甫的《諸將五首》
問: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guān)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guān) 的下一句是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問:出自杜甫的名句有哪些?
答:杜甫名句大全
諸將五首賞析
韓公本意筑三城, 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 翻然遠(yuǎn)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 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 諸君何以答升平?
《諸將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歷元年(766)作于夔州。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二首。當(dāng)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將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正是由于這樣的命意,五首都以議論為詩。在律詩中發(fā)絕大議論,是杜甫之所長,而《諸將》表現(xiàn)尤為突出。施議論于律體,有兩重困難,一是議論費詞,容易破壞詩的凝煉;二是議論主理,容易破壞詩的抒情性。而這兩點都被作者解決得十分妥善。
題意在“諸將”,詩卻并不從這里說起,而先引述前賢事跡。“韓公”,即歷事則天、中宗朝以功封韓國公的名將張仁愿。最初,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神龍三年(707),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中宗詔張仁愿攝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之虛奪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yīng),以絕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遂安。首聯(lián)揭出“筑三城”這一壯舉及意圖,別有用意。將制止外族入侵寫成“擬絕天驕(匈奴自稱“天之驕子”,見《漢書》)拔漢旌”,就把冷冰冰的敘述化作激奮人心的圖畫,贊美之情洋溢紙上。不說“已絕”而謂之“擬絕”,一個“擬”字頗有意味,這猶如說韓公此舉非一時應(yīng)急,乃百年大計,有待來者繼承。因而首聯(lián)實為“對面生情”,明說韓公而暗著意于“諸將”。
頷聯(lián)即緊承此意,筆鋒一轉(zhuǎn),落到“諸將”方面來。肅宗時朔方軍收京,敗吐蕃,皆借助回紇騎兵,所以說“盡煩回紇”。而回紇出兵,本為另有企圖,至永泰元年(765),便毀盟聯(lián)合吐蕃入寇。這里追述肅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禍患的原由在于諸將當(dāng)年無遠(yuǎn)見,因循求助,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無能、不能制外患張本。專提朔方兵,則照應(yīng)韓公事,通過兩聯(lián)今昔對照,不著議論而褒貶自明。這里,一方面是化議論為敘事,具體形象;一方面以“豈謂”、“翻然”等字勾勒,帶著強(qiáng)烈不滿的感情色彩,勝過許多議論,達(dá)到了含蓄、凝煉的要求。
“盡煩回紇馬”的失計,養(yǎng)癰遺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祿山叛亂,潼關(guān)曾失守;后來回紇、吐蕃為仆固懷恩所誘連兵入寇。“胡來不覺潼關(guān)隘”實兼而言之。潼關(guān)非不險隘,而今不覺其險隘,正是譏誚諸將無人,亦是以敘代議,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從“諸將”宕開一筆,寫到代宗。龍起晉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晉陽譬喻,贊揚代宗復(fù)興唐室。傳說高祖師次龍門,代水清;而至德二載(757)七月,嵐州合關(guān)河清,九月廣平王(即后來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類,所以引譬。初收京師時,廣平王曾親拜回紇馬前,祈免剽掠。下句“憂社稷”三字,著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獨使至尊憂社稷”,這是又一次從“對面生情”,運用對照手法,暴露“諸將”的無用。一個“獨”字,意味尤長。蓋收京之后,國家危機(jī)遠(yuǎn)未消除,諸將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則獨自食不甘味(至少詩人認(rèn)為是這樣),言下之意實深,如發(fā)出來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憤填膺的文章。然而詩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詰道:“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卻“含蓄可思”。這里“諸君”一喝,語意冷峭,簡勁有力。
對于七律這種抒情詩體,“總貴不煩而至”(《詩鏡總論》)。而作者能融議論于敘事,兩次運用對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煩而至”。又通過驚嘆(“豈謂”二句)、反詰(“獨使”二句)語氣,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議論敘事夾情韻以行,便絕無“傷體”(傷抒情詩之體)之嫌。在遣詞造句上,“本意”、“擬絕”、“豈謂”、“翻然”、“不覺”、“猶聞”、“獨使”、“何以”等字前后呼應(yīng),使全篇意脈流貫,流暢中又具轉(zhuǎn)折頓宕,所謂“縱橫出沒中,復(fù)含醞藉微遠(yuǎn)之致”(《說詩晬語》),也加強(qiáng)了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周嘯天)
- 登大半山方仞云峰護(hù)一山,九天風(fēng)露透衣寒。固知仙境多靈跡,莫向枰棋著意看。
- 九月初作莫笑衡茆陋,幽情得細(xì)論??褪钁M歠醢,僧熟認(rèn)敲門。杳杳煙中剎,昏昏雨外村。登高負(fù)今歲,老病易消魂。
- 雜詠一百首孫思邈藥品用昆蟲,遂虧全活功。至今仙未得,只在蜀山中。
- 雪后十日日暖雪猶未融地凍雪起立,檐生冰倒垂。日穿銀箏透,風(fēng)琢玉山攲。今曉還差暖,清寒退尚遲。生悉便銷去,將底伴吟髭。
- 春秋戰(zhàn)國門夫差信聽讒言疾不除,忠臣須殺竟何如。會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顏見子胥。
- 垂虹亭高壓玉龍腰,參差雁勢朝。雄吞五湖闊,平揖兩山峣。闌檻中流出,炎蒸白晝消。暫來塵慮息,那復(fù)日逍遙。
- 太湖詩。投龍?zhí)叮ㄔ邶斏剑?/a>龜山下最深,惡氣何洋溢。涎水瀑龍巢,腥風(fēng)卷蛟室。曉來林岑靜,獰色如怒日。氣涌撲炱煤,波澄掃純漆。下有水君府,貝闕光比櫛。左右列介臣,縱橫守鱗卒。月中珠母見,煙際楓人出。生犀不敢燒,水怪恐摧捽。時有慕道者,作彼投龍術(shù)。端嚴(yán)持碧簡,齋戒揮紫筆。兼以金蜿蜒,投之光焌律。琴高坐赤鯉,何許縱仙逸。我愿與之游,茲焉托靈質(zhì)。
- 臨安天慶陳道士游武夷贈之七閩多山水,兩淮好風(fēng)月。瀟湘之煙云,巴廣之雨雪。
- 步蟾宮未開大如木犀蕊。開后是、梅花小底。然只欲住山林,肯容易、結(jié)根城市。葉兒又與冬青比。算何止、香聞七里。不因山谷品題來,誰知道、是水仙兄弟。
- 卜算子(往道山道中作)客舍兩三花,并臉開清曉。一朵涓涓韻已高,一朵纖纖裊。誰與插斜紅,擁髻爭春好。此意遙知夢已傳,月落前村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