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乾隆《梁武帝》:
乘其危竊其祚,蕭衍道成視劉裕。
宮城圍吳興拒,徒稱馬袁仍厚遇。
本失正末奚數(shù),定律興樂曾何助。
特佞佛奉象塑,舍身同泰功德慕。
初祖謁直指處,漆桶弗契乃北去。
祀犧牲代面素,廟不血食語不懼。
餓臺(tái)城應(yīng)始悟,荷荷那得金仙護(hù)。
注釋參考
佞佛
諂媚佛;討好于佛。后以為迷信佛教之稱。《晉書·何充傳》:“ 郗愔 及弟 曇 奉天師道,而 充 與弟 準(zhǔn) 崇信釋氏, 謝萬 譏之云:‘二 郗 諂於道,二 何 佞於佛。’” 郁達(dá)夫 《遲桂花》:“城里的某巨公,的確是一位佞佛的先鋒?!?/p>
舍身
(1).佛教徒為宣揚(yáng)佛法,或?yàn)椴际┧略海宰骺嘈?,謂之“捨身”。六朝時(shí)此風(fēng)最盛。《梁書·武帝紀(jì)下》:“ 大通 元年……三月辛未,輿駕幸 同泰寺 捨身?!薄端鍟の逍兄旧稀罚骸笆菚r(shí)帝崇尚佛道……數(shù)詣 同泰寺 ,捨身為奴,令王公已下贖之?!?宋 陶穀 《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 海光 住 廬山 石虎菴 ,夜夢(mèng)人長(zhǎng)清瘦而斑衣,言捨身為菴中供養(yǎng)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shí)記·城隍出巡》:“出巡之時(shí),皆以八人肩輿,舁藤像而行。有捨身為馬僮者,有捨身為打扇者。”
(2).犧牲自己。 明 葉憲祖 《鸞鎞記·秉操》:“我 魚惠蘭 ,只為姊妹情深,捨身相代?!?/p>
本指佛教徒犧牲自己的肉體,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后亦用于為國(guó)家、人民和正義事業(yè)而犧牲自己。 陳去病 《輯<陸沉叢書>初集竟題首》詩(shī):“誓死肯從窮髮國(guó),舍身齊上斷頭臺(tái)?!?/p>
功德
功德 (gōngdé) charitable and pious deeds;good deeds and merits 功業(yè)與德行 功德無量 武父子亡( wú) 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稘h書·蘇武傳》 多泛指念佛、誦經(jīng)、布施等佛事 許下一場(chǎng)九晝夜的功德乾隆名句,梁武帝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