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先秦 荀子《荀子·臣道》:
摘自《荀子·臣道》
解釋:勸諫、苦諍、輔助、匡正的人,是維護(hù)國家政權(quán)的大臣,是國君的寶貴財富,是英明的君主所尊敬優(yōu)待的。
原文摘要:
隕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jìn)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jìn)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qiáng)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闇主惑君以為己賊也。故明君之所賞,闇君之所罰也;闇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伊尹箕子可謂諫矣,比干子胥可謂爭矣,平原君之于趙可謂輔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謂拂矣。傳曰:“從道不從君?!贝酥^也。故正義之臣設(shè),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yuǎn);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故明主好
注釋參考
諫爭
諫諍。爭,通“ 諍 ”。《荀子·修身》:“諂諛者親,諫爭者疏?!?/p>
輔拂
見“ 輔弼 ”。
社稷之臣
稱春秋時附庸于大國的小國。也稱身負(fù)國家重任的大臣。國君
國君 (guójūn) 封建制或君主制國家的統(tǒng)治者,通常實行終身制和世襲繼承制 monarch明君
(1).賢明的君主?!蹲髠鳌こ晒辍罚骸按蠓驗檎?,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 唐 駱賓王 《宿溫城望軍營》詩:“還應(yīng)雪 漢 恥,持此報明君?!?明 劉基 《擬連珠》之六八:“去奢尚儉,明君所以弭邪侈。”
(2).舞名。 宋 樂史 《綠珠傳》:“ 緑珠 能吹笛,又善舞《明君》?!?/p>
尊厚
尊崇厚待;尊貴優(yōu)厚。《荀子·臣道》:“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寳也,明君所尊厚也?!?晉 干寶 《搜神記》卷六:“天戒若曰:‘諸懷爵祿而尊厚者,還自相害,至滅亡也?!?宋 曾鞏 《為人后議》:“是以子爵父,以卑命尊,亦非所以尊厚其親也?!?/p>
荀子名句,荀子·臣道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