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自先秦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節(jié)》:
摘自《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節(jié)》
解釋:我討厭死亡,但是有比死亡還讓我厭惡的事情,因此,雖然有的事可能讓我死亡,但不做這件事就得面對(duì)更討厭的事,所以這件事就算可能致死,我也不能逃避。
原文摘要: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shí)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
注釋參考
我所
佛教語。謂與“我”相對(duì)之外物?!吨嵌日摗肪砣唬骸拔沂且磺兄T煩惱根本,先著五素為我,然后著外物為我所。”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浮云》詩:“諸法既無我,何由有我所?!?章炳麟 《人無我論》:“自八識(shí)六根以至一毛一孔屬於內(nèi)界者,假説為我;自眷屬衣食金錢田園以至一切可以攝取受用之物屬於外界者,説為我所,而我與我所又非一成不變也?!?/p>
有甚
有什么。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一:“有甚心情取富貴?一日瘦如一日?!薄端疂G傳》第四四回:“師父,你是個(gè)精細(xì)的人,有甚不省得?” 郭沫若 《瓶》詩之二三:“偶爾有甚聲絲,總疑是郵差又至?!?/p>
死者
死者 (sǐzhě) 已死的人 dead 死者與生者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 有:存在。 無:沒有,不存在。 所:此為代詞。
例句: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于學(xué),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孟子名句,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節(jié)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