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衣百衲重,香剎四明深
出自宋代梅堯臣《雪竇達(dá)觀禪師見寄依韻答》:
巖竇常留雪,山雪不有心。
禪衣百衲重,香剎四明深。
馴鹿來銜果,栽松去作林。
自緣冠紱累,未解遠(yuǎn)公尋。
注釋參考
禪衣
僧衣。 唐 元稹 《智度師》詩:“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宋 梅堯臣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詩:“禪衣本壞色,不化 洛陽 塵。”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下:“僧知不免,佯謂眾曰:‘吾死固不可逃,但禪衣新受人賜,不欲滅其德,脫下就死如何?’”
單層的衣服。《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 初拜為司馬,未出殿門,斷其襌衣,令短離地?!?王先謙 補(bǔ)注引 沉欽韓 曰:“《方言》:襌衣, 江 、 淮 、 南楚 之閒謂之褋。古謂之深衣?!?/p>
百衲
[monk's robe;collection of various materials] 本指僧衣,后指用多材料集成完整物的方式
尋山百衲弊,過海一杯輕。——法照《送無著禪師歸新羅》
詳細(xì)解釋(1).亦作“ 百納 ”。指僧衣。衲謂補(bǔ)綴,百言其多。 唐 李端 《秋日憶暕上人》詩:“雨前縫百衲,葉下閉重關(guān)?!?唐 白居易 《戲贈(zèng)蕭處士清禪師》詩:“三盃嵬峩忘機(jī)客,百納頭陀任運(yùn)僧?!?宋 蘇軾 《石塔戒衣銘》:“云何此法衣,補(bǔ)緝成百衲?!?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丐僧》:“ 濟(jì)南 一僧,不知何許人。赤足衣百衲。”湘劇《思凡》:“身入空門,受盡折磨……身穿百衲,腰系繩索。”
(2).見“ 百衲琴 ”。
香剎
佛寺的別名。 唐 顧況 《獨(dú)游青龍寺》詩:“春風(fēng)入香剎,暇日獨(dú)游衍?!?宋 梅堯臣 《雪竇達(dá)觀禪師見寄依韻答》:“禪衣百衲重,香剎 四明 深。” 清 方文 《重過潤(rùn)州上方寺》詩:“出郭尋香剎,林僧乃舊交?!?/p>
四明
山名。在 浙江省 寧波市 西南。自 天臺(tái)山 發(fā)脈,綿亙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縣 等縣境。道書以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傳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稱 四明山 ?!度艌D會(huì)·四明山圖考》:“ 四明山 者, 天臺(tái) 之委也。高興華頂,齊跨數(shù)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則直謂之 四明 。行山中大約五六十里,山山盤亙,竹樹蔥菁,眾壑之水,亂流爭(zhēng)趨。入益深,猿鳥之聲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氣,覺與世界如絶,不似 天臺(tái) 之近人也。道書稱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漢 隸‘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p>
梅堯臣名句,雪竇達(dá)觀禪師見寄依韻答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