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朝白居易《池鶴二首》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雞群里有風(fēng)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銷。
轉(zhuǎn)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fēng)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帶雪松枝翹膝脛,放花菱片綴毛衣。
低徊且向籠間宿,奮迅終須天外飛。
若問故巢知處在,主人相戀未能歸。
注釋參考
其一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fēng)標。”這句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詞鶴立雞群。在高高的竹籠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雞群還凸顯著自己的風(fēng)度和節(jié)操。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此句,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yīng)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圣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對世俗妥協(xié)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轉(zhuǎn)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轉(zhuǎn)眼四望,覺得鸕鶿毛色污濁,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學(xué)舌的鸚鵡太嬌弱,這兩者不僅形象氣質(zhì)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討好主人,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見,更不要說具備一副錚錚的傲骨了。
“臨風(fēng)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沒有知音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xiāng)才是夢想的天堂。丹頂鶴所思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zhì)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
本詩也可以說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其二
令威: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據(jù)《逍遙墟經(jīng)》卷一記載,其為遼東人,曾學(xué)道于靈墟山,成仙后化為仙鶴,飛目故里,站在一華表上高聲唱: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累累。
菱:水生植物,果實就是俗稱的菱角,花為白色。
翻譯:
池塘中的這只鶴是鶴中稀有的品種,恐怕是傳說中的遼東丁令威吧。
它高高的站在帶雪的松枝上,用菱花的花瓣點綴自己的羽毛。
低空徘徊時會到籠子里棲宿,快速張開翅膀時終究要飛到遼闊的天空。
你若問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只是留戀現(xiàn)在的主人還不能歸去。
這首詩贊美鶴的高潔(第三、四句),又說鶴終非池中之物,雖然現(xiàn)在徘徊于低空,棲宿于籠中,但終歸會翱翔在天際。實際上白居易以物喻懷,在說他自己。
【題解】
其一
1.白居易分別從(形態(tài))(羽毛)(叫聲)(特立不群)四個方面來寫仙鶴之美
2.閱讀首聯(lián),我們自然想到的一個成語是:(鶴立雞群)
3.揣摩一下詩中的”丹砂“和白雪”分別指代什么?丹砂指的是冠如丹砂一樣紅;和白雪指羽毛像雪一樣白。
白居易名句,池鶴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