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職南臺知禮重,輟書東觀見才難。
出自唐朝權(quán)德輿《送張閣老中丞持節(jié)冊吊回鶻》
旌旆翩翩擁漢官,君行常得遠(yuǎn)人歡。分職南臺知禮重,
輟書東觀見才難。金章玉節(jié)鳴騶遠(yuǎn),白草黃云出塞寒。
欲散別離唯有醉,暫煩賓從駐征鞍。
注釋參考
分職
各司其職;各授其職?!稌ぶ芄佟罚骸傲浞致?,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薄豆茏印っ鞣ń狻罚骸懊髦髡?,有術(shù)數(shù)而不可欺也,審於法禁而不可犯也;察於分職而不可亂也,故羣臣不敢行其私?!薄杜f唐書·韋思謙傳》:“臣又聞設(shè)官分職,量事置吏,此本於理人而務(wù)安之也。”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三:“ 成周 記列考工,亦祗分職設(shè)官,勤於省試?!?/p>
南臺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后,稱 長安 曰 南臺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tǒng)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zhèn)焉。號曰 南臺 。”
(2).御史臺。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shí)有二 魯 之風(fēng);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后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xué)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庇?元 代指由 揚(yáng)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臺。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yáng)州 ……二十七年,徙 揚(yáng)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臺名。即 戲馬臺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端?jīng)注》謂即 項(xiàng)羽 掠馬臺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yùn) ,莫負(fù)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誥 輯注:“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xiāng)。 謝靈運(yùn) 、 宣遠(yuǎn) 等,并從作詩?!?宋 蘇軾 《臺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臺名。 瀛臺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yè)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p>
(5).山名。即 釣臺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臺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臺》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wù)h 南臺 試一尋?!?錢鍾書 注:“ 南臺 ,一稱 釣臺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fēng)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p>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臺,故名。參閱《明一統(tǒng)志》。
禮重
禮敬尊重?!侗饼R書·儒林傳·馮偉》:“王下廳事迎之,止其拜伏,分階而上,留之賓館,甚見禮重。” 唐 韓愈 《順宗實(shí)錄一》:“禮重師傅,引見輒先拜?!薄段鍩魰つ先付U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曰:‘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牀?!跤燃佣Y重?!?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娘》:“獨(dú)有公愛妾 李氏 ……恒禮重 四娘 ,往往相顧恤?!?/p>
東觀
(1). 東漢 洛陽 南宮內(nèi)觀名。 明帝 詔 班固 等修撰《漢記》于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 章 和 二帝時為皇宮藏書之府。后因以稱國史修撰之所。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賚燭盤賞答齊國移文啟》:“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jǐn)述私榮、傳之方策?!?唐 劉禹錫 《送分司陳郎中祗召直史館重修三圣實(shí)錄》詩:“遠(yuǎn)取南朝貴公子,重修東觀帝王書。”
(2).稱宮中藏書之所。 北周 庾信 《皇夏樂》:“南宮學(xué)已開,東觀書還聚。” 唐太宗 《賦尚書》詩:“ 崇文 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燈披《五典》。” 清 錢謙益 《<董文敏公遺集>序》:“故其題識賞鑒之文,區(qū)明雅俗,別裁真?zhèn)?,東觀輸其博,南宮遜其精?!?/p>
才難
(1).謂人才難得。《論語·泰伯》:“才難,不其然乎?” 晉 葛洪 《抱樸子·尚博》:“古人嘆息於才難,故謂百世為隨踵,不以璞非 崑山 而棄耀夜之寳,不以書不出圣而廢助教之言?!?宋 蘇軾 《乞擢用林豫札子》:“臣竊謂才難之病,古今所同。朝廷每欲治財賦,除盜賊,干邊鄙,興利害,常有臨事乏人之嘆?!?清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故新政未行,則有才難之嘆,而用人每患其不公。”
(2).難得的人才。 唐 皎然 《送裴判官赴商幕》:“ 商 洛 近京師,才難赴幕時。”
權(quán)德輿名句,送張閣老中丞持節(jié)冊吊回鶻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10拼拼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