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以和應,神以感通。
出自唐朝包佶《祀風師樂章·迎神》
太皞御氣,句芒肇功。蒼龍青旗,爰候祥風。
律以和應,神以感通。鼎俎修蚃,時惟禮崇。
注釋參考
和應
(1).指車鈴之聲相應?!洞蟠鞫Y記·保傅》:“升車則聞和鸞之聲……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王聘珍 解詁:“和、鸞,皆鈴也,所以為車行節(jié)者?!眳⒁姟?和鸞 ”。
(2).和氣感應?!端问贰分臼罚骸凹嗡]報本,於以祈年。誠格和應,神娭福延?!?/p>
猶應和。相呼應。《爾雅·釋樂》“大鼓謂之鼖,小者謂之應” 郝懿行 義疏引 三國 魏 孫炎 云:“和應大鼓也?!?/p>
感通
謂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為感動對方,從而導致相應的反應。語本《易·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薄度龂尽の褐尽り愃纪踔矀鳌罚骸巴踉庞髁x備悉矣,何言精誠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語類》卷七二:“ 趙致道 問感通之理。曰:‘感,是事來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處之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謝小娥 立志報仇,夢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排外宜有別擇》:“如謂委屈將順,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養(yǎng)而愈驕,其蹴踏凌侮,乃無所不至。”
包佶名句,祀風師樂章·迎神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