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沈括《古人鑄鑒》: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
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
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仍復(fù)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
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shí)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銅縮多。
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于光中現(xiàn)。
予觀之,理誠(chéng)如是。
然余家有三鑒,又見(jiàn)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wú)纖異者,形制甚古。
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別自有術(shù) 。
注釋參考
古人
古人 (gǔrén) 泛指前人,以區(qū)別于當(dāng)世的人 the ancients;one who has passed away沈括名句,古人鑄鑒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