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方回《送李君佐游浙東》:
鑒湖北棹迓征鴻,昭代乾坤靡不容。
運際包荒連茹泰,時當養(yǎng)正出泉蒙。
暫為掾史司刀筆,遄許勛名上鼎鐘。
看取漢家有故事,趙堯猶得拜三公。
注釋參考
掾史
官名。 漢 以后中央及各州縣皆置掾史,分曹治事。多由長官自行辟舉。 唐 宋 以后,掾史之名漸移于胥吏?!逗鬂h書·百官志一》:“﹝太尉﹞掾史屬二十四人?!薄段骶╇s記》卷二:“ 買臣 至郡,引﹝ 錢勃 ﹞為上客,尋遷為掾史。” 清 邵長蘅 《閻典史傳》:“ 應(yīng)元 ( 閻應(yīng)元 )起掾史,官京倉大使。”
刀筆
刀筆 (dāobǐ) 古代在竹簡上刻字記事,用刀子刮去錯字,因此把有關(guān)案牘的事叫做刀筆,后多指寫狀子的事。多用作貶義 writing of indictments;pettifoggery 臨汪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史記·酷吏列傳》 長于刀筆 刀筆吏勛名
功名?!逗鬂h書·張奐傳》:“﹝ 張奐 ﹞及為將帥,果有勛名。” 宋 蘇舜欽 《春日感懷》詩:“望國勛名晚,傷時歲月飛?!?清 吳偉業(yè) 《東萊行》:“ 左氏 勛名照汗青,過江忠孝數(shù)中丞。” 劍農(nóng) 《武昌革命始末記》:“成則共圖勛名,敗則生靈涂炭?!?/p>
鼎鐘
見“ 鼎鐘 ”。
亦作“ 鼎鐘 ”。鼎與鐘。古代鐘鼎上刻銘文,以旌有功者。有時即借指功業(yè)。《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銘著於鼎鐘,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 宋 葉適 《祭韓子師尚書文》:“所可寃者,天與魁杰;既墮鼎鐘,人共埋沒?!?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唐求》:“值三靈改卜,絶念鼎鐘,放曠疎逸,出處悠然,人多不識。” 明 汪廷訥 《種玉記·乘訪》:“兒今別去遠從戎,指日勛庸建鼎鐘?!?/p>
方回名句,送李君佐游浙東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