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轍《送歐陽辯》:
我年十九識君翁,須發(fā)白盡顴頰紅。
奇姿云卷出翠阜,高論河決生清風(fēng)。
我時少年豈知道,因緣父兄愿承教。
文章疏略未足云,舉止猖狂空自笑。
公家多士如牛毛,揚眉抵掌氣相高。
下客逡巡愧知己,流枿低昂隨所遭。
卻來京洛三十載,重到公家二君在。
伯亡仲逝無由追,淚落數(shù)行心破碎。
京城東西正十里,雨落泥深旱塵起。
衣冠纏繞類春蠶,一歲相從知有幾。
去年叔為尚書郎,家傳舊業(yè)行有望。
今年季作澶淵吏,米鹽騷屑何當(dāng)起。
前輩今無一二存,后來幸有風(fēng)流似。
黃河西行于沒屋,桑柘如云麥禾熟。
年豐事少似宜君,飽讀遺書心亦足。
注釋參考
少年
少年 (shàonián) 古稱青年男子,現(xiàn)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early youth (from ten to sixteen) 少年兒童讀物知道
知道 (zhīdao)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know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豆茏印? 認(rèn)識道路 know road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干寶《搜神記》 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rèn)識 know;realize;be aware of 知道了發(fā)生過的情況因緣
因緣 (yīnyuán) 產(chǎn)生結(jié)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jié)果的條件 principal and subsidiary causes 灑家在五臺山真長老處,學(xué)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zhuǎn)?!端疂G傳》 緣分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他倆真有因緣父兄
父兄 (fùxiōng) 父親與兄長。 father and elder brothers 兼仗父兄之烈。——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泛指家中長輩,或用作偏義復(fù)詞,指兄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队衽_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承教
(1).接受教令?!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肮讶嗽赴渤薪??!?趙岐 注:“愿安意承受 孟子 之教令?!薄稇?zhàn)國策·趙策二》:“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薄妒酚洝芬懔袀鳌罚骸白砸詾榉盍畛薪?,可幸無罪。”
(2).用作謙詞,言接受教誨。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所論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薄毒劳ㄑ浴ぬK知縣羅衫再合》:“ 徐御史 起身相謝道:‘承教了?!?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蘇轍名句,送歐陽辯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