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飛蛾投火,身焦?fàn)€、猶自迷迷
出自元代馬鈺《滿(mǎn)庭芳 自詠》:
昔年在俗,常用心機(jī)。
挑生剜死為誰(shuí)。
歡喜冤家,惹得一向遇癡。
恰如飛蛾投火,身焦?fàn)€、猶自迷迷。
爭(zhēng)些個(gè),被兒孫妻妾,送了頭皮。
因遇風(fēng)仙開(kāi)悟,回光照,怨親不可相隨。
盡是狼蟲(chóng)虎豹,蛇蝎狐貍。
把似養(yǎng)他毒物。
又何如、物外修持。
功行滿(mǎn),跨云歸,侍奉吾師。
注釋參考
恰如
恰如 (qiàrú) 正像,正如 just like 原材料恰如草,文章恰如擠出的奶 正似乎 just as if 那嬰兒笑著恰如知道母親說(shuō)什么飛蛾投火
飛蛾投火 (fēi’é-tóuhuǒ) 飛蛾撲向燈火,比喻自取滅亡 a moth darting into a flame; (fig) bringing destruction upon oneself 我已曾著人拿住楊景、 焦贊兩個(gè),正是飛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元曲選·謝金吾》 成語(yǔ)解釋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飛蛾投火出處《梁書(shū)·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使用例句不然進(jìn)入他家,如飛蛾投火一般,坑你上不上,下不下,那時(shí)悔之晚矣。焦?fàn)€
焦?fàn)€ (jiāolàn) 燒焦?jié)€ be burned and ulcerate 面額焦?fàn)€?!濉?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猶自
猶自 (yóuzì) 尚,尚自 even 現(xiàn)在提起那件事,猶自叫人心驚肉跳迷迷
(1).迷惑。《韓詩(shī)外傳》卷五:“耳不聞學(xué),行無(wú)正義,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p>
(2).模糊不明貌。 唐 李賀 《公無(wú)出門(mén)》詩(shī):“天迷迷,地密密?!?唐 司空?qǐng)D 《春愁賦》:“燕泥滴滴而簷壞,蛛網(wǎng)迷迷而帳空?!?/p>
(3).迷迷糊糊,神志不清。《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兩日迷迷不好,正在這里害酒?!?/p>
(4).依附貌。 清 張岱 《陶庵夢(mèng)憶·龍山放燈》:“又如 隋煬帝 夜游傾數(shù)斛螢火於山谷間,團(tuán)結(jié)方開(kāi),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5).笑貌。迷,用同“ 瞇 ”。 葉圣陶 《潘先生在難中》一:“他作舉杯就口的樣子,迷迷地笑著?!?沉從文 《邊城》十九:“想起二老說(shuō)的話(huà),不由得迷迷的笑著?!?/p>
馬鈺名句,滿(mǎn)庭芳 自詠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