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賈島《宿山寺》
譯文
高聳的群峰寒氣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頂。
疏疏的樹木漏下幾點(diǎn)星光,月亮迎著行云匆匆前行。
高山絕頂來人稀少,蒼松在林中猶如鶴立雞群。
一位年過八十的老僧,從未聽說過世間所發(fā)生的事情。
注釋
⑵精廬:這里指佛寺。
⑶流星透疏木:寫出了從疏落的樹枝空隙之間,看見夜空的流星劃過的景象。
⑷走月逆行云:寫出了月亮之側(cè)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與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畫面。
賞析
賈島的《宿山寺》載于《全唐詩》卷五百七十三。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鶴,一僧,來此一宿,不禁煩襟滌盡,皈依之念頓生。眾岫之寒,流星之爍,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鶴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體,詩人的筆意,地僻境清,遠(yuǎn)離俗世,胸襟高潔,超群之致,隨手拈來,流露于字里行間,實(shí)在令人嘆而觀止。
起筆從視覺形象寫起:群峰高聳,山,無需多著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聳”字極神,山高,峰極為挺拔。詩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環(huán)繞的一座山峰的絕頂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畫的技法,勾畫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點(diǎn)。
頷聯(lián)始見奇筆,“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動(dòng),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動(dòng),流淌中,繁星隨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閃亮劃過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凈,引人入勝。最奇者,詩人竟把水分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則顯濁混,難以透瑩光也。詩人之所以稱為詩人,其感覺必異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飄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為兩物相逆而行,詩人短短五字,盡也。觀察之細(xì)致,構(gòu)想之奇瑰,非一顆敏感之心性不能為之,令人拍案叫絕。這兩句的妙處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氣氛,有力地襯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從自然景觀轉(zhuǎn)人人事議論?!敖^頂人來少”,是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揭示了山寺的遠(yuǎn)離市塵。“高松鶴不群”,寫?yīng)汑Q單棲高松之上。鶴為仙禽,青霄遺舉,不于雞鴛為伍,本即離塵脫俗,益以古剎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顯其了無俗氣,卓爾不群。松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征,現(xiàn)在看到松鶴,自然使人想到植松養(yǎng)鶴之人。這就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尾聯(lián)兩句,寫寺中只有一位八十歲高僧,雖然久經(jīng)春秋,卻雙足未曾落于塵世,一直與世無爭(zhēng)。讀到這里,回頭再看“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二句,正是展現(xiàn)了具有象征意味的這位僧人的生活環(huán)境。推之全詩,可以看出,有此眾岫環(huán)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臨其境,投宿其寺,親見其僧者,唯有詩人一人而已。如是,詩人的襟懷意趣不言可知。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處。
賈島名句,宿山寺名句
- 夢(mèng)覺傳詞客,靈猶福楚人
- 頓見佛光身上出,已蒙衣內(nèi)綴摩尼。
- 聞風(fēng)無半面,折簡(jiǎn)兩相知作者:楊萬里作品:近故太師左丞相魏國文忠京公挽歌辭三首
- 絳宮近咫尺,天風(fēng)度騷騷作者:趙汝湜作品:敬和九鎖步虛詞云璈鎖
- 形勝風(fēng)流,樂事良辰,一時(shí)四并作者:李曾伯作品:沁園春(丁酉春陪制垣齊安郡圃曲水之集)
- 寒煙熨青鏡,時(shí)有白浪輥
- 思想不解說,孤負(fù)舟中杯。作者:岑參作品:虢州南池候嚴(yán)中丞不至
- 雨暗橫舟浦,涼生調(diào)角樓
- 是時(shí)涼云閣,茅屋雞互鳴作者:董嗣杲作品:曉出西門問程廬山回懷云翁
- 算世事、消把春看,還有落花飛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