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風三伏是清秋,雖有炎蒸不汝留
出自宋代秦觀《和黃冕仲寄題延平泠風閣》:
泠風三伏是清秋,雖有炎蒸不汝留。
滿地溪山歸藻井,有時絲管下滄洲。
快哉便得逍遙趣,偶爾還成汗漫游。
誰為發(fā)揮無妙手,賦凌楚玉有家丘。
注釋參考
泠風
小風;和風?!肚f子·齊物論》:“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 成玄英 疏:“泠,小風也。”《呂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 高誘 注:“泠風,和風,所以成穀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往新安桐廬口》詩:“既及泠風善,又即秋水駛。”《新唐書·柳宗元傳》:“蒸為清氛,疏為泠風?!?/p>
三伏
三伏 (sānfú) 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關漢卿《竇娥冤》 專指末伏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清秋
明凈爽朗的秋天。 晉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唐 杜甫 《宿府》詩:“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清 吳謙牧 《谷水歌》:“借問清秋月,先懸第幾峰?!?艾蕪 《回憶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國梧桐,披了一身金黃的葉子,送來清秋的景色。”
炎蒸
亦作“ 炎烝 ”。1.暑熱熏蒸。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五月炎烝氣,三時刻漏長?!?唐 杜甫 《熱》詩之三:“歘翕炎蒸景,飄颻征戍人。” 宋 柳永 《玉山枕》詞:“當是時, 河朔 飛觴,避炎蒸,想風流堪繼?!?清 吳偉業(yè) 《雁門尚書行》:“六月炎蒸驅萬馬,二 崤 風雨斷千山?!?/p>
(2).指炎熱地區(qū)。 明 吳承恩 《贈馮南淮比部謫茂名》詩:“昨日尚書郎,今日投炎蒸。”
秦觀名句,和黃冕仲寄題延平泠風閣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