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劉辰翁《踏莎行》:
珠壓相於,胭脂同傅。
樊家更共誰家語。
梢頭結取一番愁,玉簫不會雙雙侶。
風送流鶯,前歌后舞。
并桃欲吐含來往。
雙飛燕子自相銜,會教唇舌調鸚鵡。
注釋參考
流鶯
1、亦作“ 流鸎 ”。即鶯。流,謂其鳴聲婉轉。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會圃臨東風》:“舞春雪,襍流鶯。”
宋 晏殊 《酒泉子》詞:“春色初來,徧拆紅芳千萬樹,流鸎粉蝶鬭翻飛。”
明 謝讜 《四喜記·冰壺重會》:“春晝日遲遲,朝罷身無事,流鶯百囀度高枝,不覺添詩思?!?
清 龔自珍 《高陽臺》詞:“問春人,知否園亭,啼徧流鶯?!?/p> 2、流鶯還有一層隱晦的含意,就是無固定場所在街頭拉客的妓女。
前歌后舞
《尚書大傳》卷三:“師乃慆,前歌后舞。”意思是說 武王 伐 紂 ,軍中士氣旺盛。后多用以頌美吊民伐罪之師?!度龂尽な裰尽嫿y(tǒng)傳》:“ 武王 伐 紂 ,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宋真宗 《平晉樂章》:“前歌后舞,人心悅隨。”亦省作“ 前歌 ”。《北齊書·幼主后主紀論》:“馳倒戈之旅,抗前歌之師,五世崇基,一舉而滅。”
成語解釋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后用作對正義而戰(zhàn)的軍隊的頌辭。前歌后舞出處《尚書大傳·大誓》:“師乃慆,前歌后舞?!笔褂美湓颇细锩姡院涌谥撩勺?、江那,市井不驚,民安其業(yè),庶幾孟津觀兵,前歌后舞。劉辰翁名句,踏莎行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