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楊億《梨》:
繁花如雪早傷春,千樹封侯未是貧。
漢苑漫傳盧橘賦,驪山誰(shuí)識(shí)荔枝塵。
九秋青女霜添味,五夜方諸月溜津。
楚客狂酲朝已解,水風(fēng)猶自獵汀蘋。
注釋參考
九秋
(1).指秋天。 晉 張協(xié)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鳴飇。”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蕭索?!?唐 杜甫 《月》詩(shī):“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華羅庚 《病中斗·寄老戰(zhàn)友》詩(shī):“我身若蒲柳,難經(jīng)九秋風(fēng)?!?/p>
(2).指九月深秋。 唐 陸暢 《催妝五首》之一:“聞道禁中時(shí)節(jié)異,九秋香滿鏡臺(tái)前。” 元 無(wú)名氏 《看錢奴》第一折:“為甚么桃花向三月奮發(fā)、菊花向九秋開(kāi)罷?”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昌黎集》:“菊有黃華則九秋矣,故秋懷以是終也?!?/p>
(3).九年。 漢 張衡 《南都賦》:“結(jié)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唐 劉禹錫 《謫九年賦》:“古稱思婦,已歷九秋,未必有是,舉為深愁?!?傅尃 《次韻和湘荃、夢(mèng)蘧聯(lián)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夢(mèng),一夜西風(fēng)滿地霜?!?/p>
(4).曲名。 晉 陸機(jī) 《日出東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p>
青女霜
秋霜。 唐 羅隱 《菊》詩(shī):“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眳⒁?jiàn)“ 青女 ”。
五夜
(1).即五更?!段倪x·陸倕<新刻漏銘>》:“六日不辨,五夜不分。” 李善 注引 衛(wèi)宏 《漢舊儀》:“晝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黃門持五夜。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唐 王建 《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之五:“仰頭五夜風(fēng)中立,從未圓時(shí)直到圓?!薄痘ㄔ潞邸返谒囊换兀骸拔逡固鎏鏊怀?,燈昏被冷若為情?!?/p>
(2).指戊夜,即第五更。 唐 崔琮 《長(zhǎng)至日上公獻(xiàn)壽》詩(shī):“五夜鐘初動(dòng),千門日正融。” 清 姚鼐 《景陽(yáng)鐘歌》:“萬(wàn)鈞猛虡懸云陛,五夜蒲牢驚翠幬?!?/p>
方諸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夫陽(yáng)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 唐 陸龜蒙 《自遣》詩(shī)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淚,秪待方諸寄兩行?!?明 李東陽(yáng) 《又和王世賞韻》:“天臨華蓋春星近,月照方諸夜水清。” 清 龔自珍 《捕蜮第一》:“又用方諸取月中水洗眼,著純墨衣,則人反見(jiàn)蜮,可趨入蜮羣。”
(2).傳說(shuō)中仙人住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協(xié)昌期一》:“ 方諸 正四方,故謂之 方諸 ,一面長(zhǎng)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協(xié)昌期一》:“ 方諸 東西面又各有 小方諸 ,去 大方諸 三千里, 小方諸 亦方面各三百里,周迴一千二百里,亦各別有青君宮室,又特多中仙人及靈鳥靈獸輩。” 南朝 梁武帝 《上云樂(lè)·方諸曲》:“ 方諸 上,上云人。業(yè)守仁,摐金集 瑤池 ,步光禮玉晨。霞蓋容長(zhǎng)肅,清虛伍列真?!薄对企牌呋`》卷七八:“縱賞三清,遨游五岳,往來(lái) 圓嶠 ,出入 方諸 。” 清 繆艮 《沉秀英傳》:“ 秀英 香消玉損,已返 方諸 ?!?/p>
楊億名句,梨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10看看宇宙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