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待兔守株,或遺劍刻舟
出自宋代晁補之《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吾無以歸奚以歸。
既身不足以任責(zé),畏首尾而心悲。
慕往昔之經(jīng)世,嗟吾力之莫追。
彼辭位而灌園,豈吾今之獨非。
雨冥冥而荷笠,榛莽莽廁褰衣。
我行野而視天,覺宇大而身微。
乃矜虻蚷,止驅(qū)息奔。
背隍筑室,面坂植門。
三綬從褫,圖書尚存。
忘瓠落之可憂,比浮海之為樽。
躒太初而游意,弊無極而雕顏。
反國蝸而自足,俯巢幕而亦安。
解予轡之沃濡兮,脫予牽之間關(guān)。
識鳥鳴而物華,陶陽氣以流觀。
悟息淵而消枝,亦墐戶而俱環(huán)。
惟文字之幼工,則雖老而桓桓。
歸去來兮,彼河濱之善游。
或往學(xué)而喪生,復(fù)里糧其安求。
善陶生之逹情,不與世兮同憂。
實迷途其已遠,懼斯人之莫疇。
或待兔守株,或遺劍刻舟。
雖成事之不說,聚悔踰于山丘。
庶西方之至言,聊反聞而逆流。
守一靜而為君,亦何往而不休。
已焉哉,一書一夜成四時。
子之嘆川逝不留,頹光不可使東之。
韓終王子喬,汗漫難與期。
俯寸田之荊棘,曷不旦耘而暮耔。
悲在堂之蟋蟀,慚不樂于唐詩。
悟死生之如夢,亙今古而無疑。
注釋參考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宋 張君房 《<云笈七籤>序》:“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眳⒁姟?待兔 ”。
遺劍
亦作“ 遺劒 ”。1.謂遺失寶劍?!逗鬂h書·獨行傳·王烈》:“后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新唐書·張九齡傳》:“臣以謂始造簿書,備遺忘耳。今反求精於案牘,而忽於人才,是所謂遺劍中流,契舟以記者也?!?/p>
(2).指遺失的劍。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所謂刻舟以摸遺劍,參天而射五步。”
(3). 晉 張華 觀天象,言 豐城 有劍,補 雷煥 為 豐城 令以尋劍。 雷 掘地得兩劍,以一遺 華 。 華 以為劍當(dāng)有二,他日終當(dāng)合。后 華 死,劍失所在。 雷 死,子持劍過 延平津 ,劍忽躍入水,但見二龍各長數(shù)丈,光彩照水。見《晉書·張華傳》。后遂以“遺劍”指此典實。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方外玄蹤》:“石室祕書愁攝電,星池遺劍已成龍?!?/p>
(4).指死者遺留下來的劍。 唐 張景毓 《大唐朝散大夫行潤州句容縣令岑君德政碑》:“撫遺劒而空存,想游冠而無及?!?宋 王珪 《冬節(jié)起居南京鴻慶宮等處神御殿表》之三:“奉容衣于別寢,悼遺劒于昔游?!?/p>
刻舟
“刻舟求劍”之省。 唐 白居易 《得乙居家理廉使舉請授官吏部以無出身不許使執(zhí)云行成於內(nèi)可移於官》:“掄瑣瑣之材,則循舊格;刈翹翹之楚,寧守????幸當(dāng)仄席之求,無惑刻舟之執(zhí)?!?明 徐渭 《自書小像贊一》:“人又安得執(zhí)斯圖,以刻舟而守株!”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 史梧岡 《西青散記》載 雙卿 事甚詳,或疑其寓言,亦刻舟之見?!?/p>
晁補之名句,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