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筆想無詩債負(fù),漏巵應(yīng)少酒知聞
出自宋代魏野《送王專推官赴任河中》:
聲華籍籍祖風(fēng)存,況佐風(fēng)流謝使君。
健筆想無詩債負(fù),漏巵應(yīng)少酒知聞。
趣裝劍懶從人借,謁廟香非為已焚。
好對(duì)前山思節(jié)儉,夷齊餓死舜耕耘。
注釋參考
健筆
雄健的筆,謂善于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 南朝 陳 徐陵 《讓五兵尚書表》:“雖復(fù) 陳琳 健筆,未盡愚懷?!?唐 杜甫 《戲?yàn)榱^句》之一:“ 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宋 朱熹 《伏讀二劉公瑞巖留題追次元韻偶成》之一:“誰將健筆寫崖陰?想見當(dāng)年抱膝吟。” 清 趙翼 《甌北詩話·蘇東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達(dá)之隱,無難顯之情?!?馬茂元 《桐城派方劉姚三家文論評(píng)述》:“ 姚鼐 雖每每自恨才短,無雄文健筆,然而他的散文,卻能溫潤清深,自成體貌?!?/p>
債負(fù)
(1).指借債或放債。 唐 韓愈 《應(yīng)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債負(fù),遂相典貼,漸以成風(fēng)?!?宋 蘇軾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軍營房狀》:“蓋是將校不法,乞取斂掠,坐放債負(fù),身既不正,難以戢下?!?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fù)》:“債負(fù)必以券約為憑?!?/p>
(2).指所欠的債。《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不過是欠債,并非犯法。如今只消到城里問明底細(xì),替他把這幾兩債負(fù)弄清了就是?!?/p>
漏巵
亦作“ 漏卮 ”。1.底上有孔的酒器?!痘茨献印镎撚?xùn)》:“今夫霤水足以溢壺榼,而 江 河 不能實(shí)漏巵,故人心猶是也。” 唐 邵謁 《秋夕》詩:“惡命如漏巵,滴滴添不滿?!?明 張居正 《壽襄王殿下序》:“江海雖大也,以奉漏巵,則沒世不能取盈焉。” 清 魏源 《次韻前出塞》之五:“傾澤塞漏卮,鞭驥歸駑羣?!?/p>
(2).比喻利權(quán)外溢。 清 包世臣 《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漏巵之塞,必在厲禁煙土?!?清 夏燮 《中西紀(jì)事·鹽茶裕課》:“國家財(cái)賦之入,自地丁外,則鹽課其最也。然五百七十餘萬之歲額,其漏卮為不少矣!” 魯迅 《準(zhǔn)風(fēng)月談·禁用和自造》:“然而他們不怕‘漏卮’么?不,他們自己來制造,而且還要運(yùn)到 中國 來?!?/p>
(3).比喻飲量極大。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lán)記·正覺寺》:“京師士子,道 肅 一飲一斗,號(hào)為‘漏巵’?!?唐 李德裕 《秋聲賦》:“賦掩漏卮之妙,文同蟠木之精?!?明 馮夢(mèng)龍 《古今譚概·癖嗜》:“ 王肅 喜茗,一飲一斗,人號(hào)‘漏巵’?!?/p>
知聞
(1).知悉;知道。 三國 魏 鍾會(huì) 《檄蜀文》:“各具宣布,咸使知聞?!?唐 姚合 《送宋慎言》詩:“童稚便知聞,如今只有君?!?/p>
(2).通知,告知。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王遽謂曰:‘親家翁職守北土,信問不絶。卿但具書狀知聞,未用便來?!?/p>
(3).消息。 唐 張鷟 《游仙窟》:“思神仙兮不可得,覓 十娘 兮斷知聞?!?/p>
(4).交結(jié);交往。 唐 杜牧 《宣州留贈(zèng)》詩:“為報(bào)眼波須穩(wěn)當(dāng), 五陵 游蕩莫知聞。”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十四:“﹝ tang{1|1}子西 ﹞后以黨禍謫 羅浮 ,作詩云:‘説與門前白鷺羣,也須從此斷知聞,諸公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薄都魺粜略挕矍鋫鳌罚骸版?羅氏 也。感君想念,雖在幽冥,實(shí)所惻愴,是以今夕與君知聞耳?!?/p>
(5).朋友。 唐 白居易 《黃石巖下作》詩:“教他遠(yuǎn)親故,何處覓知聞。” 宋 陸游 《舟中作》詩:“湖海飄然避世紛,汀鷗沙鷺舊知聞。”
魏野名句,送王專推官赴任河中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