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出自唐代韓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余數(shù)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調(diào)以咸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fā)越,咀吞面汗騂。
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
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
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注釋參考
即是
(1).如此?!肚f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p>
(2).就是。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云無。” 明 王守仁 《傳習(xí)錄》卷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p>
蝦蟆
蝦蟆 (háma) 同“蛤蟆”( ) same as “蛤蟆”同實
(1).實際相同。《管子·參患》:“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
(2).指同一事物。 唐 韓愈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蛤即是蝦蟇,同實浪異名?!?/p>
(3).指富裕程度相同?!渡叹龝ゅe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貧富之謂也;同實而相并兼者,強弱之謂也?!?/p>
異名
(1).名稱不同?!独献印罚骸按藘烧咄龆惷?。” 三國 魏 阮籍 《達莊論》:“別而言之,則鬚眉異名;合而説之,則體之一毛也?!?唐 韓愈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詩:“蛤即是蝦蟇,同實浪異名?!?/p>
(2).別稱,別名。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漾水》:“ 濁水 即 白水 之異名也?!?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p>
(3).指人的外號?!端疂G傳》第三七回:“因此人起他一箇異名,喚做 浪裡白跳 張順 ?!?/p>
韓愈名句,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