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吳泳《擬西北有高樓》:
高樓可岧嶢,一柱西北隅。
橫當子午道,峻直參井墟。
曲瓊卷飛霞,儼儼仙人居。
上通三重階,下蔭十二衢。
傍樓玉簫女,織翠紛華裾。
仙人雇之笑,授以青瑯書。
遡言欲從之,媒拙而于理疎。
丹梯目成久,須憑大垂手。
注釋參考
上通
(1).謂下情上達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尹知章 注:“求不上通,則與君隔絶,故曰塞也?!?宋 歐陽修 《論修河第三狀》:“下情如此,誰為上通?臣即知其詳,豈敢自默?!?/p>
(2).指出仕?!抖Y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鄭玄 注:“幽居,謂獨處時也。上通,謂仕道達於君也?!?孔穎達 疏:“上通,謂身得通達於君,有道德被用也?!?/p>
三重
(1).三種隆重的禮儀。指祭祀儀式中獻用祼、聲用升歌、舞用《武宿夜》?!抖Y記·祭統(tǒng)》:“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於祼,聲莫重於升歌,舞莫重於《武宿夜》,此 周 道也?!?/p>
(2).三種隆重的禮儀。指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禮。《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鄭玄 注:“三重,三王之禮?!?孔穎達 疏:“謂 夏 、 商 、 周 三王之禮,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過矣?!?/p>
三層。《禮記·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p>
十二衢
《文選·張衡〈西京賦〉》:“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jīng)。” 李善 注:“方,言九軌之涂,凡有十二也?!北局腹糯?長安 城內(nèi)通往十二門的十二條大道,后泛指城市中眾多街道。 南朝 宋 鮑照 《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錢振倫 注:“《西都賦》曰:‘立十二之通門?!?唐 白居易 《村居寄張殷衡》詩:“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蹋 長安 十二衢?!?明 何景明 《大梁行》:“高樓歌舞三千戶,夾道煙花十二衢?!眳⒁姟?十二街 ”。
吳泳名句,擬西北有高樓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5王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