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
出自先秦 韓非及后人《韓非子·備內(nèi)》:
摘自《韓非子·備內(nèi)》
解釋:把各方面的情況進行 分析和比較,來檢驗臣下陳述的言論是否可靠。
原文摘要:
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暈圍于外,其賊在內(nèi),備其所憎,禍在所愛。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非常之食;遠聽而近視,以審內(nèi)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zhí)后以應(yīng)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士無幸賞,無逾行,殺必當,罪不赦,則奸邪無所容其私。徭役多則{1*1}民苦,民苦則權(quán)勢起,權(quán)勢起則復(fù)除重,復(fù)除重則貴人富??嗝褚愿毁F人,起勢以藉人臣,非天下長利也。故曰:徭役少則{1*1}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權(quán),下無重權(quán)則權(quán)勢滅,權(quán)勢滅則德在上矣。今夫水之勝火亦明矣,然而釜鬵間之,水
注釋參考
參伍
亦作“ 參五 ”。1.參,三;伍,五?;蛉蛭?,指變化不定的數(shù)。《易·繫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p>
(2).分劃。《文選·班固<典引>》:“至於參五 華夏 ,京遷 鎬 亳 。” 李善 注:“參五,謂參五分之也。言 殷 周 參五而分 華夏 之地,然后乃始京遷於 鎬 亳 也?!?/p>
(3).三才五倫?!痘茨献印ぬ┳逵?xùn)》:“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教,必用參五。何謂參五?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此之謂三。制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朋友之際,此之謂五?!?/p>
亦作“ 參五 ”。交互錯雜。錯綜比較,加以驗證。《韓非子·八經(jīng)》:“參伍之道,行參以謀多,揆伍以責失?!薄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叭舴蚩孛煂?,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p>
陳言
(1).陳舊的言詞。 宋 王安石 《韓子》詩:“力去陳言夸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清 戴名世 《丁丑房書序》:“而無用之巵辭,不切之陳言,無所得入乎其間。此則所謂以題還題也。”
(2).指舊說。 李廣田 《論怎樣打開一條生路》:“假如望文生義,我們試為附會作新的解釋,又何取乎古人之陳言。”
(3).陳述的言論;陳述言辭?!俄n非子·備內(nèi)》:“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薄犊鬃蛹艺Z·儒行》:“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 王肅 注:“陳言於君,不望其報?!?清 惲敬 《上陳笠帆按察書》:“大 清 之士,本籍士也,棚籍亦士也,合考已百年矣。然而議讞助之曰‘分考’,陳言助之曰‘分考’,且有詆諆之辭曰:‘羞與為伍?!?/p>
韓非及后人名句,韓非子·備內(nèi)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