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行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jié)。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yáng)麾氛霧靜,紀(jì)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翻譯和注釋
譯文
塞外悲涼的風(fēng)刮得急切,交河那的凌冰已經(jīng)凍結(jié),廣袤的沙漠那,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之下千萬里全都落滿了白雪。
將士可戍邊在那遠(yuǎn)遠(yuǎn)地高高的烽火臺那,2層2層的山巒引領(lǐng)向那顯出了高高的氣節(jié),眾多的戰(zhàn)旗被長風(fēng)吹卷這,將士可在哪長城低下飲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灘那連接著騎兵的足跡,狂暴的北風(fēng)吹斷了那邊塞那傳來的聲樂,胡地的灰塵清掃著像那玉(冰凍如玉)做似的邊塞,羌族的笛聲和那金鉦敲擊的聲音。
與世隔絕的沙漠那干戈都 收藏起來了,可那戰(zhàn)車卻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濕的地方震顫搖曳。都尉可都從龍堆返回了,將軍還從馬邑凱旋而來正在捷報。
高揚(yáng)著旗子讓那籠罩著大霧的地方都清凈下來了,在石碑記那他可的功名他可又是那樣的歡悅,在那荒涼的邊界那只要有2個穿著戎裝的人(作者自指)去守護(hù),靈武臺那(朝廷)的凱歌是來源于國界。
注釋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狀。
迥戌:遠(yuǎn)方的邊戍。
高節(jié):旗幟。
朔吹:北風(fēng)。
玉塞:玉門關(guān)。
金鉦:鑼聲。
絕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xí):原野。
紀(jì)石:刻石紀(jì)功。
荒裔:邊荒。
戎衣:戰(zhàn)士。
靈臺:周代臺名。
飲馬長城窟行問答
問:《飲馬長城窟行》的作者是誰?
答:飲馬長城窟行的作者是李世民
問:飲馬長城窟行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飲馬長城窟行是唐代的作品
問:塞外悲風(fēng)切,交河冰已結(jié)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塞外悲風(fēng)切,交河冰已結(jié) 出自 唐代李世民的《飲馬長城窟行》
問:塞外悲風(fēng)切,交河冰已結(jié)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塞外悲風(fēng)切,交河冰已結(jié) 的下一句是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問:出自李世民的名句有哪些?
答:李世民名句大全
飲馬長城窟行賞析
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它書寫了大唐平定天下,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詩沒有具體描寫兩軍作戰(zhàn)的場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勝利的過程,是一首描寫當(dāng)時現(xiàn)實事件的史詩。
“塞外悲風(fēng)切,交河冰已結(jié)。”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為:塞外,寒風(fēng)悲鳴,十分凄切,交河上,嚴(yán)冰封凍了河道。據(jù)《舊唐書·太宗本紀(jì)》所載,太宗平定宋金剛之亂時,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眾趣龍門關(guān),履冰而渡之”,可見詩中所描寫的悲壯之景當(dāng)是詩人親眼所見,想必此詩亦是濡筆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卞?,沙漠。波,沙丘起伏狀。句意為:廣袤的沙漠上,沙丘連綿不斷,陰山上千里雪覆。此聯(lián)進(jìn)一步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其眼光,其氣度,真有指點江山,總攬寰宇之勢,這一點是此后的許多詩人都難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jié)。”迥戌,遠(yuǎn)方的邊戍。高節(jié),旗幟。句意為:烽火中傳來了遠(yuǎn)方的緊急軍情,我于是揮兵遠(yuǎn)赴邊疆,一路上層疊的山巒引導(dǎo)著我的旗幟。此二句點明為救邊而出征,軍隊沿著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領(lǐng)著隊伍,意即此戰(zhàn)很得天時,必將獲勝。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句意為:風(fēng)兒輕輕地吹起旗幟,我們揮師出長城而飲水放馬。馬是古代戰(zhàn)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處飲馬,意即對某處用兵,占領(lǐng)某地。自秦以來,長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詩人敢為前人所不敢為,兵出長城,爭雄天下,其傲視寰宇的胸懷確實令后人追慕不已。這兩句點明了題中馳騁宇內(nèi),以天下為牧場之意。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朔吹,北風(fēng)。句意為:寒冷的沙漠上,騎兵過處,跡印連綿;凜冽的北風(fēng)阻隔了邊塞的噪雜之聲。這是寫進(jìn)軍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玉塞,玉門關(guān)。金鉦,鑼聲。句意為:玉門關(guān)一帶,胡人入侵的囂塵已經(jīng)消逝,羌人們正吹著笛子,敲著金鑼,載歌載舞。大軍所指,蠻夷懾服,邊境一帶很快呈現(xiàn)出一片祥和、安寧的和平氣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載歌載舞心悅誠服?!杜f唐書·太宗本紀(jì)》載:“自是西北諸蕃成請上尊號為‘天可汗’?!笨梢娫谔幚砼c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從這兩句詩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苯^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車仗過處,原野為之震動。平夷戰(zhàn)禍后,軍隊凱旋,所到之處,群情振奮。所謂“吊民伐罪”,正義的戰(zhàn)爭,人民從來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饼埗眩窗埗?,今新疆庫木塔格沙漠。句意為:都尉從龍堆返回,將軍們從馬邑凱旋而歸。這兩句是互文見義,稱述得勝還朝,所用地名都是邊塞一帶,給人以真實感,此后的邊塞詩也常用這種手法,羅列多個邊關(guān)地名,雖然這些地區(qū)往往與詩中的事件并無關(guān)聯(lián),而且地名之間常常不具有確定的邏輯關(guān)系。
“揚(yáng)麾氛霧靜,紀(jì)石功名立。”紀(jì)石,刻石紀(jì)功。句意為:旗幟飄揚(yáng),云霧彌漫的氛圍因之消歇,將士們功勛卓著,應(yīng)該把他們的功績刻在石頭上,永遠(yuǎn)流傳后世。這里運用了象征手法,“揚(yáng)麾”指唐軍旗幟鮮明地出戰(zhàn),“氛霧”形容外敵入侵,一片紛擾之狀。這是對將士們的稱述,也是勉勵將士們努力作戰(zhàn)以名垂千古,同時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被囊?,邊荒。戎衣,戰(zhàn)士。靈臺,周代臺名。《后漢書·桓譚傳》:“其后有詔會議靈臺所處。”《三國志·魏書·王朗傳》注:“明堂所以祀上帝,靈臺所以觀天文?!边@里指代朝廷。句意為:邊遠(yuǎn)、荒涼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凱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鎮(zhèn)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李唐全盛時,的確如這兩句所描述的那樣,邊境安寧,四境賓服。
- 即事豪右方懷事,疲贏豈易禁。力田逢屢歉,禱雨得微陰。氣運寧無復(fù),天噗匪獨今。居然懷抱惡,滿耳是呻吟。
- 子思賦中秋玩月詞借韻作詩出路相呼游冶盤,何妨月下更追歡。情知一夕秋無價,看徹三更酒未闌。衰鬢侵愁羞自照,回腸索句大應(yīng)難??捎猩l(fā)扁舟去,一到垂虹亭上看。
- 出游山有籃輿步有舟,放翁身健得閑游。羊牛點點日將夕,蒲柳蕭蕭天正秋。細(xì)徑僧歸云外寺,疏燈人語酒家樓。歸途更愛湖橋月,獨倚闌干為小留。
- 次韻凝翠閣看水欄桿十二俯煙濤,冒雨從君一醉陶。頗覺寒窗侵島瘦,故將勝景助韓豪。波聲裂岸魚歌遠(yuǎn),水勢橫天釣艇高。前日主人今國老,乘桴何處泛滔滔。
- 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孫帝陵傍水最悲,蔣侯廟下月下遲。夜深客子心驚恐,猿掛南朝楓樹枝。
- 次韻葉省干重九樓上言懷水落魚龍已退藏,小樓蕭爽裌衣涼。山云雨過無窮態(tài),巖桂風(fēng)來不斷香。已分文章成白豕,擬將富貴等黃粱。嵇康潦倒渾無取,豈復(fù)眉開一點黃。
- 雜詠四首桃李石城塢,餉田三月時。柴荊常自閉,花發(fā)少人知。
- 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yuǎn)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已至半山矣。
- 步蟾宮仙郎心似長江闊。妾意如、波間明月。相隨定、一帶向東流,共宴樂、無時暫歇。長生只在長歡悅。除此外、總應(yīng)虛設(shè)。笙歌里、身住幾何年,十字兒、頭邊下撇。
- 盆池小鑿方池供醉吟,才添斗水浪偏深?,撔奈磾?shù)寒泉井,明目何須寸碧岑。樹影落時清浸玉,魚鱗動處細(xì)浮金。年來點檢曾經(jīng)汲,淮有澆花趁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