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鶴仙(壽翁丹山)
對花滿江城,曉鶯欲語。
崆峒在何處。
漸雨過農(nóng)郊,勸耕問路。
州人爭觀。
問坡老、重來是否。
把看燈、傳說風(fēng)流,八境盡圖新句。
如許。
老子文章,揮毫立馬,脫靴嫌污。
太平易作。
聽父老,歌襦褲。
愿使君小住,五風(fēng)十雨。
重見一麩三黍。
又天邊、飛詔殷勤,說相將去。
瑞鶴仙(壽翁丹山)問答
問:《瑞鶴仙(壽翁丹山)》的作者是誰?
答:瑞鶴仙(壽翁丹山)的作者是劉辰翁
問:瑞鶴仙(壽翁丹山)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瑞鶴仙(壽翁丹山)是宋代的作品
問:瑞鶴仙(壽翁丹山)是什么體裁?
答:詞
問:正丹翁初度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正丹翁初度 出自 宋代劉辰翁的《瑞鶴仙(壽翁丹山)》
問:正丹翁初度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正丹翁初度 的下一句是 對花滿江城,曉鶯欲語。
問:出自劉辰翁的名句有哪些?
答:劉辰翁名句大全
- 謝王炳之惠石香鼎薰?fàn)t宜小寢,鼎制琢晴嵐。香潤云生礎(chǔ),煙明虹貫巖。法從空處起,人向鼻頭參。一炷聽秋雨,何時許對談。
- 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匾怨ト≈?,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R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韬簦∫再T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 鷓鴣天 同上十丈冰花太一峰。拍浮來赴酒船中。碧筒象鼻秋泉滑,澤國幽香笑卷空。云淡濘,月朦朧。醉鄉(xiāng)千里鯉魚風(fēng)。馮夷擊鼓休驚客,羅襪生塵恐惱
- 夜宿白土市雪路岡泥滑,無過亦緩行。丹陽朝冒凍,白土暮逢晴。俗織紗為業(yè),村簾酒有名。販商非我事,一醉客心驚。
- 詠畫屏風(fēng)詩 十八白石春泉滿。黃金新埒開。戚里車先度。蘭池馬即來。落花承舞席。春衫拭酒杯。行廚半路待。載妓一雙回。
- 醉歌南苑西宮棘露芽,萬年枝上亂啼鴉。北人環(huán)立闌干曲,手指紅梅作杏花。
-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其七天門古壁何蒼蒼,穿云玉梯出。欻然起青冥,卻立觀少室。前巖復(fù)后峰,陰晴狀非一。
- 首春逢耕者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榮。土膏釋原野,白蟄競所營。綴景未及郊,穡人先偶耕。園林幽鳥囀,渚澤新泉清。農(nóng)事誠素務(wù),羈囚阻平生。故池想蕪沒,遺畝當(dāng)榛荊。慕隱既有系,圖功遂無成。聊從田父言,款曲陳此情。眷然撫耒耜,回首煙云橫。
- 寶林寺二首年來試凋邑,如僧住破庵。頗識眾因果,寧忍事嗔貪。晨飧雖不飽,夜夢卻自安。緬懷百里內(nèi),何異一室間。痛癢舉切身,惻怛失歡顏。曾徵三異政,勿見兩暑寒?;实勰铋}壤,擇帥田從班。紅旗已開閫,紫氣且度關(guān)。負(fù)弩擬郊迎,襥被出市阛。瞻彼草木榮,覺此天地寬。禾實吐離離,泉瀉鳴潺潺。一稔已可期,百憂頓能刪。群來鄉(xiāng)士秀,共訴里胥奸。飛走寧有據(jù),乞取苦無端。傷爾心肉剜,令我眉峰攢。刑非所樂用,欲已良亦難。五百決臀杖,雄卒捏手環(huán)。于以寬民力,于以警吏頑。亭午發(fā)丹陽,薄暮抵精藍(lán)。瓣香謁獨覺,且過借一簞。臨風(fēng)飽清供,穿云漫懷慚。候騎未來報,主僧且盤桓。桑下無三宿,挑包過別山。
- 送信安張從事吉甫兼寄白使君西洛故人少,世家今亦稀。憐君能及祿,過我苦言歸。游宦長城下,生涯舊國微。使君應(yīng)借問,出處竟多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