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詞問答
問:《秋詞》的作者是誰?
答:秋詞的作者是劉禹錫
問:秋詞是哪個朝代的詩文?
答:秋詞是唐代的作品
問:秋詞是什么體裁?
答:七絕
問: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出自哪首詩文,作者是誰?
答: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出自 唐代劉禹錫的《秋詞》
問: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的下一句是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問:出自劉禹錫的名句有哪些?
答:劉禹錫名句大全
秋詞賞析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tǒng),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zhì)是志士失志,對現(xiàn)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diào)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fā)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xiàn)。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霸娧灾尽?,“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fēng)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風(fēng)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fā)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shù)魅力,發(fā)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shù)是思想的結(jié)晶,“藝術(shù)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倪其心)
- 曹娥廟黃絹碑殘香草生,當(dāng)時淚眼不曾晴。至今流水聲嗚咽,猶是曹娥哀怨聲。
- 別楊駙馬去去馬空冀北,行行鶴度遼東。彈鋏三千客里,囊錐十九人中。杜子肯依嚴(yán)武,孔融不下曹公。南八男兒如此,殺身方是英雄。
- 題甘露寺香門接巨壘,畫角間清鐘。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天垂無際海,云白久晴峰。旦暮然燈外,濤頭振蟄龍。
- 許公子鄭姬歌(鄭園中請賀作)許史世家外親貴,宮錦千端買沉醉。銅駝酒熟烘明膠,古堤大柳煙中翠。桂開客花名鄭袖,入洛聞香鼎門口。先將芍藥獻妝臺,后解黃金大如斗。莫愁簾中許合歡,清弦五十為君彈。彈聲咽春弄君骨,骨興牽人馬上鞍。兩馬八蹄踏蘭苑,情如合竹誰能見。夜光玉枕棲鳳凰,袷羅當(dāng)門刺純線。長翻蜀紙卷明君,轉(zhuǎn)角含商破碧云。自從小靨來東道,曲里長眉少見人。相如冢上生秋柏,三秦誰是言情客。蛾鬟醉眼拜諸宗,為謁皇孫請曹植。
- 又次韻四首篇章雖漫往,悃愊詎能通。待子應(yīng)無恙,臨池定有功。綺疏群木杪,倒影亂流中。何日陪康樂,登臨興未窮。
- 春帖子詞皇后閣十首曉佩搖蒼玉,晨旂亞翠斿。新年好春色,今日滿皇州。
- 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數(shù)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性情。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陶潛縣里看花發(fā),庾亮樓中對月明。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 青田舟中睡起愁無緒,持書復(fù)懶披。篷嫌斜日照,襟愜好風(fēng)吹。水闊舟移細,山長鳥去遲。悠悠天外意,惟只寸心知。
- 點絳唇·春愁香冷金爐,夢回鴛帳余香嫩。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fēng)緊。
- 戲書示黎教授古郡誰云亳陋邦,我來仍值歲豐穰。烏銜棗實園林熟,蜂采檜花村落香。世治人方安◇畝,興闌吾欲反耕桑。若無潁水肥魚蟹,終老仙鄉(xiāng)作醉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