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何公橋》: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
人之往來,如鵜在河。
順?biāo)?,云馳鳥疾。
維水之利,千里咫尺。
亂流而涉,過膝則止。
維水之害,咫尺千里。
沔彼濫觴,蛙跳儵游。
溢而懷山,宰禹所憂。
豈無一木,支此大壞。
舞于盤渦,冰折雷解。
坐使此邦,畫為兩州。
雞犬相聞,胡越莫救。
允毅何公,甚勇於仁。
始作石梁,其艱其勤。
將作復(fù)止,更此百難。
公心如鐵,非石則堅(jiān)。
公以身先,民以悅使。
老壯負(fù)石,如負(fù)其子。
疏為玉虹,隱為金堤。
直欄橫檻,百賈所棲。
我來與公,同載而出。
讙呼填道,抱其馬足。
我嘆而言,視此滔滔。
未見剛者,孰為此橋。
愿公千歲,與橋壽考。
持節(jié)復(fù)來,以慰父老。
如朱仲卿,食于桐鄉(xiāng)。
我作銘詩,子孫不忘。
注釋參考
雞犬相聞
謂人煙稠密。語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晉 陶潛 《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宋 陸游 《感事》詩:“雞犬相聞三萬里,遷都豈不有 關(guān)中 ?!?鄭文光 《夜?jié)O記》:“現(xiàn)在,這兒已是雞犬相聞的村落了?!?/p>成語解釋彼此家中的雞和狗的叫聲可以互相聽到。表示距離很近,也形容一種和睦的景象。雞犬相聞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笔褂美溱淠敖煌ǎu犬相聞。★晉·陶潛《桃花源記》
胡越
(1). 胡 與 越 。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漢 鄒陽 《上書吳王》:“臣聞 秦 倚 曲臺(tái) 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 宋 司馬光 《言施行封事上殿札子》:“ 漢武帝 詳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終獲其用,威加 胡 越 。” 清 姚鼐 《詠古》之二:“ 秦皇 服 胡 越 ,六合歸懸衡?!焙笠喾褐府愖濉?清 夏燮 《中西紀(jì)事·剿撫異同》:“而聽該酋置館,雜居齊齒,胡越橫行輦轂,羌夷布滿街衢,自古及今,實(shí)所未聞。”
(2). 胡 地在北, 越 在南,比喻疏遠(yuǎn)隔絕。《淮南子·俶真訓(xùn)》:“六合之內(nèi),一舉而千萬里。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 高誘 注:“肝膽喻近,胡越喻遠(yuǎn)?!?唐 白居易 《與微之書》:“況以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進(jìn)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宋 歐陽修 《與王懿敏公書》之一:“人生聚散,憂患百端,相見何時(shí)?況開年決求南去,遂益為胡越也。”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相如倦游》:“當(dāng)時(shí)已慚裾曳,何況飄蓬,轉(zhuǎn)眼又成胡越?!?/p>
(3).比喻敵人或?qū)α㈥P(guān)系。 宋 蘇軾 《韓愈論》:“儒墨之相戾,不啻若 胡 越 ,而其疑似之間,相去不能以髮,宜乎 愈 之以為一也?!?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內(nèi)閣三·冢宰避內(nèi)閣》:“ 孫富平 與 新建 各結(jié)強(qiáng)援,相攻若 胡 越 ,而閣部成兩訟場(chǎng)矣?!?/p>
蘇軾名句,何公橋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