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秦觀《醫(yī)者》:
塊然一氣初渾淪,散作六物相吐吞。
主承客御勝復(fù)存,是為萬物疾病原。
寥寥空陂游冤魂,誨此法術(shù)成軒轅。
金書玉冊要不煩,煥如星宿不可捫。
時遷圣徂遂幽昏,弊俗竊以資利源。
余嘗感概期明論,世無妙質(zhì)孰與言。
因君乞詩置屋軒,聊復(fù)援筆賦本根。
注釋參考
感概
亦作“感槩”。1.謂情感憤激而有節(jié)概。 宋 蘇舜欽 《寄富彥國》詩:“ 彥國 感概請奉使,誓將摧折其鋒鋩。”
(2).感觸;感嘆。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詩:“感概無窮事,遲回欲曉天?!?/p>
明論
高明的議論。 宋 秦觀 《醫(yī)者》詩:“余嘗感慨期明論,世無妙質(zhì)孰與言?!?/p>
妙質(zhì)
美的資質(zhì)、才德。 漢 禰衡 《鸚鵡賦》:“體金精之妙質(zhì)兮,合火德之明煇。” 晉 陸云 《與陸典書》:“唯大人挺自然之妙質(zhì),稟淵姿之弘毅?!?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詩:“妙質(zhì)不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明 李東陽 《送石邦彥檢討序》:“雖有美才妙質(zhì),卒歸於無所用之地?!?/p>
孰與
(1).與誰?!豆騻鳌ば迥辍罚骸?莊王 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薄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 齊 無 秦 ,則天下集 齊 , 親弗 必走,則 齊王 孰與為其國也!”《新唐書·韓翃傳》:“時有兩 韓翃 ,其一為刺史,宰相請孰與, 德宗 曰:‘與詩人 韓翃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長遠(yuǎn)別,孰與最關(guān)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2).猶言何如。意謂還不如,常用于反詰語氣。《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 西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御,孰與處乎土中?!薄吨軙ざ抨絺鳌罚骸叭羰?齊 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
(3).比對方怎么樣,表示疑問語氣。用于比照?!赌印じ罚骸?巫馬子 謂 子墨子 曰:‘鬼神孰與圣人明智?’”《戰(zhàn)國策·齊策一》:“我孰與城北 徐公 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 商君 、 吳起 、大夫 種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松》:“試問蒼官值歲寒,戴白孰與蒼然好?” 明 徐渭 《自為墓志銘》:“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潔而死者眾矣,乃 渭 則自死,孰與人死之?”
秦觀名句,醫(yī)者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