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美少年,脫劍卸弓弦
出自唐代岑參《送郭司馬赴伊吾郡請示李明府(郭子是趙節(jié)度同好)》:
安西美少年,脫劍卸弓弦。
不倚將軍勢,皆稱司馬賢。
秋山城北面,古治郡東邊。
江上舟中月,遙思李郭仙。
注釋參考
少年
少年 (shàonián) 古稱青年男子,現(xiàn)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early youth (from ten to sixteen) 少年兒童讀物脫劍
(1).解下佩劍。比喻棄武修文。語出《禮記·樂記》:“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劍也。”説,通“ 脫 ”?!犊鬃蛹艺Z·辯樂》作“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脫劍”。 唐 賈至 《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憶昔皇運初,眾賓俱龍驤;解巾佐幕府,脫劍升明堂。”
(2). 漢 劉向 《新序·節(jié)士》:“ 延陵季子 將西聘 晉 ,帶寳劍以過 徐君 。 徐君 觀劍,不言而se{1|1}欲之。 延陵季子 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致使于 晉 ,故反,則 徐君 死于 楚 ……于是 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 徐 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后以“脫劍”用為悼念亡友之典。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詩之二:“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