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先秦佚名《芄蘭》: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注釋參考
雖則
雖則 (suīzé) 雖然 nevertheless;though; although 雖則有少數(shù)黨員和少數(shù)黨的同情者曾經(jīng)進(jìn)行了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組織地進(jìn)行過(guò)。mao{1~1}澤{1*1}東——《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佩韘
(1).佩戴牙玦或玉玦。韘,射箭時(shí)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的工具。以象骨、玉石制成。又叫“玦”,俗名“扳指”。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芭屙s”表示已成年?!对?shī)·衛(wèi)風(fēng)·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毛 傳:“韘,玦也。能射御則佩韘?!?/p>
(2).佩戴的牙玦或玉玦。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親定陵寢》:“﹝ 章皇 ﹞因自取佩韘擲之,諭侍臣曰:‘韘落處定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p>
能不
(1).猶言而不?!对?shī)·衛(wèi)風(fēng)·芄蘭》:“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馬瑞辰 通釋:“按能字古讀若耐,聲與乃相近,而義亦同。能即乃也,乃猶而也。言雖則佩觿,而不我知也?!?/p>
(2).豈能不。謂不能不。 唐 白居易 《憶江南》詞之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lái)江水緑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
同“ 能否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 信 言諸將能不,各有差?!?/p>
佚名名句,芄蘭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