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王禹偁《送南陽李太傅》:
兩朝黃閣預彌綸,又策春坊第一勛。
僧塔舊題前進士,齋壇新拜上將軍。
馬銜金勒沖微雪,雁避紅旌入斷云。
還似徐州張仆射,御詩相送四方聞。
注釋參考
兩朝
(1).指前后兩個君主統(tǒng)治的兩代王朝。《南齊書·王儉傳》:“臣逢其時,而叨其位,??偠擞?,亟管銓衡。事涉兩朝,歲綿一紀?!?唐 杜甫 《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薄杜f唐書·韓弘傳》:“及 齊 、 蔡 賊平,勢屈入覲,兩朝寵待加等, 弘 竟以名位始終,人臣之幸也?!?/p>
(2).指兩個國家?!端问贰び钗牟g傳》:“送 遼 使至 雄州 ,當宴,從者不待揖而坐, 昌齡 誚其使曰:‘兩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禮渠可闕邪?’”
黃閣
亦作“黃閤”。 1. 漢 代丞相、太尉和 漢 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門,廳門涂黃色,以區(qū)別于天子。 漢 衛(wèi)宏 《漢舊儀》卷上:“﹝丞相﹞聽事閣曰黃閣?!薄端螘ざY志二》:“三公黃閤,前史無其義……三公之與天子,禮秩相亞,故黃其閤,以示謙不敢斥天子,蓋是 漢 來制也?!焙笠蛞渣S閣指宰相官署。 唐 韓翃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巡邊》詩:“黃閣開帷幄,丹墀侍冕旒?!?元 耶律楚材 《為子鑄作詩三十韻》:“我祖建四節(jié),功烈光黃閤?!?/p>
(2). 唐 時門下省亦稱黃閣。 唐 杜甫 《奉贈嚴八閣老》詩:“扈圣登黃閣,明公獨妙年?!?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舊史《嚴武傳》遷給事中,時年三十二。給事中屬門下省, 開元 曰黃門省,故云‘黃閤’。”
(3).借指宰相。 唐 錢起 《送張員外出牧岳州》詩:“自憐黃閣知音在,不厭彤幨出守頻?!?宋 司馬光 《和始平公郡齋偶書》:“ 赤松 雅意思輕舉,黃閣群心望復還?!?明 張四維 《雙烈記·辨冤》:“説甚么黃閣經(jīng)綸肅萬方。”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補遺:“ 陳桂林 文恭 宏謀 ,黃閣雍容?!?/p>
彌綸
(1).統(tǒng)攝;籠蓋?!兑住だM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高亨 注:“《釋文》引 京 云:‘準,等也。彌,遍也?!都狻芬?虞翻 曰:‘綸,絡也?!瘡浘]即普遍包絡。此二句言《易經(jīng)》所講之道與天地齊等,普遍包絡天地之道?!薄吨軙の具t運等傳論》:“斯固彌綸三極,囊括百代?!薄吨熳诱Z類》卷九八:“彌綸天地,該括古今?!?明 李東陽 《重進<大明會典>表》:“肆天心之厭亂,屬圣主之開基??〉律窆?,彌綸宇宙;宏綱da{1*1}法,敷賁臣民?!薄肚迨犯濉ざY志五》:“大行皇帝於皇上為禰廟,非七廟親盡比,而功德彌綸,又當與列祖、列宗同為百世不祧之室?!?李群 《sha{1-1}人篇》:“是故新舊之交,殺氣彌綸;文運將開,劫運先至?!?/p>
(2).經(jīng)緯,治理。《文選·李康<運命論>》:“言足以經(jīng)萬世而不見信於時,行足以應神明而不能彌綸於俗。” 呂延濟 注:“言時君不能用之使廣理於俗也?!?宋 陳亮 《謝鄭侍郎啟》:“彌綸妙手,經(jīng)濟長才。”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學侍從之臣,亦皆傳習經(jīng)藝,彰露文采,足以備顧問,資政化,所以竭其彌綸輔翼之責,作其發(fā)揚蹈厲之勇。”
(3).綜括、貫通。 漢 蔡邕 《太傅胡公碑》:“譚其舊章,彌綸古訓?!薄读簳③膫鳌罚骸胺蜚寯⒁晃臑橐?,彌綸羣言為難?!?唐 劉知幾 《史通·覈才》:“向之數(shù)子所撰者,蓋不過偏記雜説小卷短書而已,猶且乖濫踳駮,一至於斯,而況責之以刊勒一家,彌綸一代,使其始末圓備,表里無咎,蓋亦難矣!”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上》:“論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
春坊
(1). 魏 晉 以來稱太zi{1~1}宮為春坊。又稱chun{1-1}宮?!稌x書·愍懷太子傳論》:“及于繼明宸極,守器春坊。”《北史·隋房陵王勇傳》:“初平 陳 后,宮人好者悉配春坊?!?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曉煙生帝里,夜火入春坊?!?/p>
(2).太zi{1~1}宮所屬官署名。 唐 置太子詹事府,以統(tǒng)眾務;左右二春坊,以領諸局。歷代相承,屬官時有增減。 明 清 時實際成為翰林院編修、檢討開坊升轉(zhuǎn)之所。 清 末廢。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勞蒙司而獲謝,猶奉職於春坊?!薄杜f唐書·岑文本傳》:“守此一職,猶懼滿盈,豈宜更忝春坊,以速時謗?!?清 俞樾 《茶香室續(xù)鈔·麻沙》:“ 嘉靖 五年……請於 建陽 設立官署,派翰林春坊官一員,監(jiān)校 麻沙 書版?!?/p>
第一
第一 (dì-yī) 排在最前的 the first (1st);firstly;primarily;at the head;in the first place 排名第一 首要的,最重要的 first;most important 質(zhì)量第一王禹偁名句,送南陽李太傅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