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馮時行《再和》:
人言不飲酒,神形不相親。
我云不游山,足攣不可伸。
徑須向泉石,抖擻人我塵。
況復山林姿,豈類軒冕人。
出門見四野,便有羲皇淳。
昔游頗有得,已事猶可循。
異時春開陰,晴霽如秋旻。
肴簌粗提攜,不必皆奇珍。
客居我貧者,尚能乞諸鄰。
相與臨小軒,眼界浩無垠。
水繞拖長帶,山來趨小臣。
軒前聳朱鳳,曾是棲群真。
飄游邈何許,跡可訪遺民。
吾徒?jīng)r健步,人扶必怒嗔。
頻行當導引,能除體不仁。
想當聞此約,喜見顏津津。
必不類世俗,咫尺小參辰。
鳥語聽妙轉(zhuǎn),草軟藉芳茵。
信宿得蘇李,良會如荀陳。
翻思塵土中,旦暮走踆踆。
有如對酸醯,未啜已深顰。
放意寬衰颯,收機入混淪。
尚欲挈妻子,終焉老西岷。
或飲東入海,披發(fā)謝冠巾。
況茲一日游,暫令耳目新。
於事竟何補,在已徒自辛。
騎馬事干謁,汩汩窮昏晨。
不如且行樂,一笑酬中春。
注釋參考
披發(fā)
披發(fā) (pīfà) 頭發(fā)披散 with dishevelled hair 披發(fā)當風 散開的頭發(fā) a shock of hair 長長的披發(fā)冠巾
(1).冠和巾。古代用以區(qū)別士和庶人?!夺屆め屖罪棥罚骸岸扇?,士冠,庶人巾。”亦泛指頭巾。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向風長嘆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 明 高啟 《丁孝廉惠冠巾》詩:“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
(2).指官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引 呂映薇 《簾鉤》詩:“ 嚴公 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p>
戴上帽子、頭巾。意謂僧人還俗或出仕。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七:“﹝ 杭 僧 思聰 ﹞挾琴游 梁 ,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為御前使臣。方其將冠巾也, 蘇叔黨 因 浙 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為我招琴 聰 。’詩至,已無及矣?!?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僧 道衍 ,俗姓 姚氏 …… 應珍 通儒家書,兼多異術。 衍 盡得其傳,以才氣自負,欲返冠巾?!?/p>
馮時行名句,再和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