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被回報
來源:網友投稿 發(fā)布時間:2020-07-07 10:49:50
文/赤木與森
點點這禮拜第二次和我抱怨新工作加班頻繁的時候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了,她剛從公司出來,哭著喊著叫我陪她吃夜宵。
一盤小龍蝦就著一瓶冰啤酒,她激動的面色通紅,口沫橫飛、手舞足蹈的給我表演新上司開會有多智障。
初春的晚上依舊很冷,我緊了緊身上的棉衣,看她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只好無奈的開口打斷了她生動形象的表演,“你最近怎么老加班?新工作很忙嗎?”
僅僅一小時之后我就體會到了什么叫“作死”——我簡直身體力行的深刻解釋了什么叫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個問題突然打開了她的苦水閘。
她說她這個禮拜天天都在加班,今天已經是她最早下班的一天了。新上司要求很高,甲方更難纏,方案修改了三遍都不滿意,今晚回去得繼續(xù)熬夜。已經連續(xù)兩三周周末沒好好休息過了,一個月就拿那么一點薪水真不知道這工作有什么意思。為了這份方案她光收集整理的資料都能碼滿一張桌子。
說著說著她還抹了一把眼淚,酸溜溜的說明明這組是自己最努力,每周之星還評給別人,大公司黑幕太多了。
我不是第一次聽她抱怨工作太忙太累,她的努力與收獲不成正比了,但每次看到她朋友圈里凌晨更新的滿是資料的桌面和當白開水喝的咖啡,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努力的還不夠嗎……看起來已經非常足夠了??!
我最終也只好安慰她時運暫時不濟而已,總能好起來的。
我也很疑惑,為什么每一份工作對點點來說都好像特別的困難,她不是一個專業(yè)能力不過關的人,怎么會把自己弄得這么累。
后來有一單任務正好是與她們公司的業(yè)務合作,對方派出的代表又碰巧是點點他們團隊的一位前輩,我旁敲側擊的聊過天后才明白,原來也是萬事皆有因——前輩嘴里的點點與我認識的點點大相徑庭。
聽說點點進公司沒多久,她的勤勉就出了名,多少次同事早早下班,偌大公司只剩她一個人,剛開始幾乎所有同事都暗暗咂舌感嘆現在的九零后小姑娘們的拼勁兒。
但可惜也只是最初而已。
很快各位前輩們就發(fā)現,雖然看起來她一直在忙,但效率很低。
她總是策劃做一半就跑去微博找靈感,或者就是去微信咨詢某位大神朋友,通常都是有去無回。再就是去串門打聽瑣碎,聊些閑話,取個快遞,喝喝咖啡。時間打發(fā)起來是非??斓?,別人在忙工作的時候,她忙于“社交”,那么別人休息和社交的時候,她補在工作上好像也是合適的事。
前輩說完,思考了一下又補了一句:“可能是因為年輕,還不懂努力是有方法的吧?!?/p>
聽前輩說完,我突然想起點點上一份工作好像就是因為上班時間刷朋友圈丟掉的,當然,按點點的話說,她明明是在和客戶聯系,卻被上司冤枉,只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惹人眼紅罷了。
聽到別人對點點的評價與點點對自己的評價,我發(fā)現了一個認知誤區(qū)(好像很多人都如此):
我們總是會想當然的把努力和吃苦劃上等號。
好像大多數人提起努力都會想起埋頭苦干,揮汗如雨這種畫面感十分強烈的詞匯。聽說有人累死累活熬夜讀書卻掛科,有人不吃不喝拼命加班卻無緣優(yōu)秀,我們通常都會感嘆這些人吃了這么多苦,最后還沒能成功,虧了。
可是你是否有想過,他們吃的那些苦,難道都是因為不可抗力不得不吃嗎?
我起初也喜歡這樣,總是標榜自己努力多少卻沒收到過價值相當的回報。直到我發(fā)現很多我認為是有天賦的朋友們,都比我會努力多了的時候,我才明白了努力不等于吃苦的道理。
我發(fā)現我之所以熬夜趕稿,是因為白天我雖然開著文檔卻也開著微博微信;之所以通宵碼字,是因為我之前幾個禮拜一直瞎忙活卻沒有算好截稿日期;甚至有時候連我拿來標榜自己工作認真的“廢寢忘食”也不過是因為工作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的吃不及飯。
把努力等同于吃苦,不免會讓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吃了多少苦”上,而不是“是否有科學的努力”上。
過于看重吃苦的結果而忽視努力的過程,會讓我們沉浸在自己營造的自我感動的幻想中不能自拔,變成一個只知吃苦,不論方法的“拼命三郎”。
不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改變努力的方法,你吃的苦不過是莫名其妙的徒勞無功罷了。
而其實你只要學會開始講究努力的方法并掌握之,就會發(fā)現有時候努力做事并不會讓自己吃多少苦,而當覺著自己吃盡苦頭依然不見效果的時候,更大一部分可能是你正在用錯誤的方法錯誤的方向進行錯誤的努力。
千萬不要輕易把失敗和坎坷挫折當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驗,因為說不定你正在做的努力,不過是在吃莫名其妙的苦而已。


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友投稿,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猜你喜歡
- 在通向生命不可知的隘口時,我和你仍舊血脈相連。就如你初生時一樣,也爭鳴著告訴你的母親:一切安好。十月懷胎,寒暑春秋。想此一生,再也沒有機會如
- 入冬的季節(jié)。沉寂了整年的羽絨服,厚實又保暖的大衣,像是一朵朵燦爛的花朵,在寒風中盈盈綻放放。我也不例外的穿上了剛剛買的,對我而言價格不菲的衣
- 這是一封我父親寫給我的信,我一直當作寶貝似的珍藏著,每次拿出來看,我都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重量。這封信
- 文/孫道榮上大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回家。坐在墻根下曬太陽的父親,將身子往一邊挪了挪,對我說,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親坐在一條板凳上,
- 文/簡·愛每讀一次臺灣女作家龍應臺老師的《目送》一書,總會讓我熱淚盈眶,那樸實真摯的文字,讓人走心的同時心生折服,深刻的領悟到“百善孝當先”
- 那一年,他29歲,研究生畢業(yè),跳槽到一家外企,成為公司最年輕的業(yè)務經理。不料,事業(yè)風聲水起之際,一紙“角膜葡萄腫
- 文/梁閣亭 她出生在福建山城永安一個普通的窮人家庭,從山區(qū)長大。小時候,她發(fā)現每次哥哥從山上回來,籃子
- 文/林煒聰今天,我觀看了“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動。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孫麗娜
- 跨國公司的中國區(qū)CEO是外人眼中的“打工皇帝”。除了漂亮的學歷之外,要想成為人人仰慕的打工皇帝,還
- 文/上官云、王鑫憑著獨特的觀點和小清新式的寫作,劉同在80后、90后讀者中很有“人緣”。繼2013年推出《誰的青春不迷?!窌充N百萬冊后,他今
- 文/高峪銘 高齡父親與歲月做著最后的抗爭,無奈器官功能衰退,身體每況愈下。尤其是老年性便秘深深地折磨著他,他又折騰
- 親愛的兒子: 你好!周末因為清掃房間沒有去看望你,這兩天處理完節(jié)前事務后忍不住給
- 【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方俊明——遲到的榮譽,不悔的信念【獲獎名片】:克明俊德【頒獎詞】: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
- 親愛的寶貝: 轉眼間,爸爸媽媽眼里的嬌妮妮,一下子就長大成人了,媽媽還真有點做夢般的感覺。這幾天,爸爸媽
- 文/黃金梅 您躺在床上怯生生地看著我,像犯了錯的孩子等待著家長的呵責。我心里有了數,一邊目光盡量柔和地
- 4月19日晚,在青海衛(wèi)視和湖南衛(wèi)視舉辦的“永不放棄,向生命致意”賑災晚會上,湖南衛(wèi)視主持人張丹丹深
-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今天,聽到一個小故事:古代有
- 父親走時,我17歲。奶奶走時,我18歲。父親在臨終的時候,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奶奶活著的時候,也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父親和奶奶講的是同一個故事。
- 文/許琴、宗和80后、上市公司CEO、不善言辭是于敦德身上最為明顯的標簽,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偶像。25歲,創(chuàng)辦途牛旅游網;30歲
- 我的青春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大概從楊逸遠正式離開我和媽媽那一天算起吧。楊逸遠是我的父親,只是自從記事起,我從來沒有喊過他。我想,我對楊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