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晁公溯《謝張待制赴飲》:
我如沐猴冠,強佩刺史章。
儻令人朝班,驚倒鴛鷺行。
安敢處貴人,置酒登此堂。
知公蓋超然,軒冕等秕糠。
但逢臭味同,握手出肺腸。
肯為宣明面,貧賤乃遽忘。
遠從三峽來,欲訪五畝桑。
聞昨去郡時,送者傾城隍。
皆言民疾苦,公見必慘傷。
奏疏每建白,細書親貼黃。
豈容廊廟具,而久滯一方。
使民濟大川,行矣為舟航。
杖屨可少留,吉日辰甚良。
歌公竹枝詞,舉我柏葉觴。
勿辭飲之釂,不發(fā)寬饒狂。
釀以老翁泉,中有班馬香。
注釋參考
奏疏
奏疏 (zòushū) 奏章,遞交給皇室或皇帝的備忘錄 memorial to the throne 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長長的奏疏建白
建白 (jiànbái) 提出建議或陳述主張 propose 宰相盧攜素食 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缎绿茣ぬ锪钭蝹鳌?h3>細書(1).小字。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聚書》:“又聚得細書《周易》、《尚書》、《周官》、《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各一部。”《北史·韋世康傳》:“眼闇更劇,不見細書?!?宋 王安石 《臺上示吳愿》詩:“細書妨老讀,長簟愜昏眠?!?/p>
(2).寫小字?!痘茨献印ふf林訓》:“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薄赌鲜贰な掆x傳》:“ 鈞 常手自細書,寫五經(jīng)部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備遺忘?!?/p>
貼黃
(1). 唐 代詔敕用黃紙,凡有更改,仍用黃紙貼在上面,叫做“貼黃”。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紙貼之,謂之貼黃。蓋敕書用黃紙,則貼者亦黃紙也?!?/p>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盡,摘要另書于后,叫做“貼黃”。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今奏狀札子皆白紙,有意所未盡,揭其要處,以黃紙別書於后,乃謂之貼黃。” 宋 陸游 《代二府與夏國主書》:“貼黃:前件事宜,臣等雖已面陳,緣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覽,故敢輒具此奏?!?/p>
(3). 明 清 時摘取奏疏中要點,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貼黃”。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貼黃》:“﹝ 崇禎 ﹞命內(nèi)閣為貼黃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過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覽?!?/p>
晁公溯名句,謝張待制赴飲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
- 10熊貓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