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朝蘇軾《次韻水官詩》
高人豈學(xué)畫,用筆乃其天。
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
閻子本縫掖,疇昔慕云淵。
丹青偶為戲,染指初嘗黿。
愛之不自已,筆勢如風翻。
傳聞貞觀中,左衽解椎鬟。
南夷羞白雉,佛國貢青蓮。
詔令擬王會,別殿寫戎蠻。
熊冠金絡(luò)額,豹袖擁旛旃。
傳入應(yīng)門內(nèi),俯伏脫劍弮。
天姿儼龍鳳,雜沓朝鵬鱣。
神功與絕跡,後世兩莫扳。
自從李氏亡,群盜竊山川。
長安三日火,至寶隨飛煙。
尚有脫身者,漂流東出關(guān)。
三官豈容獨,得此今已偏。
吁嗟至神物,會合當有年。
京城諸權(quán)貴,欲取百計難。
贈以玉如意,豈能動高禪。
惟應(yīng)一篇詩,皎若畫在前。
注釋參考
傳入
流傳進。 任繼愈 《<中國佛教史>序》:“佛教于 兩漢 之際傳入 中國 ?!?/p>
門內(nèi)
家庭;家中的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序致》:“吾今所以復(fù)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yè)以整齊門內(nèi),提撕子孫?!?唐 韓愈 《息國夫人墓志銘》:“雖門內(nèi)、親戚,不覺有纖毫薄厚?!?清 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陳公墓志銘》:“夫人 張氏 ,后公兩月卒,有婦德,門內(nèi)化之?!?/p>
俯伏
俯伏 (fǔfú) 趴在地上;表示低頭屈服 lie prostrate 俯伏姿勢脫劍
(1).解下佩劍。比喻棄武修文。語出《禮記·樂記》:“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劍也?!闭h,通“ 脫 ”?!犊鬃蛹艺Z·辯樂》作“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脫劍”。 唐 賈至 《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憶昔皇運初,眾賓俱龍驤;解巾佐幕府,脫劍升明堂?!?/p>
(2). 漢 劉向 《新序·節(jié)士》:“ 延陵季子 將西聘 晉 ,帶寳劍以過 徐君 。 徐君 觀劍,不言而se{1|1}欲之。 延陵季子 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致使于 晉 ,故反,則 徐君 死于 楚 ……于是 季子 以劍帶 徐君 墓樹而去。 徐 人嘉而歌之曰:‘ 延陵季子 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焙笠浴懊搫Α庇脼榈磕钔鲇阎?。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詩之二:“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
蘇軾名句,次韻水官詩名句。注釋由系統(tǒng)生成,僅供參考